美国人说中国难以做到科技创新 如今硅谷却在“山寨”中国企业
“中国会在科学和工程创新方面超过美国,成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科技强国吗?我觉得美国人不应该那么担心。我也不相信中国很快会在创新上占据优势。”纽约时报中文网2014年发表的一篇由曾在中国教学的美国科学家斯蒂芬·L·萨斯撰写的评论如是说。
2016年,6月,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最快计算机;7月,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中国贵州完成主体工程;8月,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连续3个月,每月一个世界第一,这绝非偶然。英国《卫报》在报道中称,量子卫星项目自习近平2012年担任中共领袖之后加快了速度。
确实,在习近平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早在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谈及,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到2016年3月中国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时,“创新”已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的文章坦言,许多分析师表示,中国基本上是在近40年、从零开始发展出许多行业。现在,中国的科技行业,尤其是移动业务,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科技公司Stratechery的创始人本·汤普森说:“中国抄袭美国这种说法好多年前就过时了,在移动领域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常常抄袭中国。”
纽约时报中文网认为,这种转变表明,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上可能享有更大的话语权。尽管中国在一些重要的领域还处于落后位置,但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是最先试水者。
刚刚发射成功的量子卫星仿佛印证了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判断。
法国《费加罗报》称,中国在长期受欧美占领的如此敏感的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可能在世界安全领域引发重大影响,中国再次从科学和技术角度上显示了她的勃勃雄心。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世界顶尖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量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罗纳德·汉森的话称,中国这一项目“具标志性”,“随着卫星发射,中国建立了作为全球量子通讯网络领先开拓者的地位。”
英国《泰晤士报》认为,如果“墨子号”能克服难题,将是中国科学研究的巨大胜利,将吸引在海外的中国人才回国。
在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引起外媒关注的同时,有些细节或许还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力。
△壮美的西藏阿里,神圣的冈仁波齐。新华社记者 文涛 摄
综合新华社和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墨子号”量子卫星项目还建设了青海省德令哈、云南省丽江、新疆乌鲁木齐的南山、北京兴隆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将用于监测与卫星间的量子纠缠现象;建设了西藏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将用于量子的空间移动实验,该技术若实现,火星和地球间的20分钟通信时差将消失。这些与量子卫星共同构成了天地一体化量子科学实验系统。
除了北京兴隆,其他几个地面站全部位于中国西部。其中,西藏、云南、青海的生态保护都曾被习近平专门强调过。这些省区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有70%、青海有近90%、云南有近20%的面积被列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不能随意开发资源,这些地方该怎么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从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可见一斑。
在这份文件中,专门提及要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新区升级、创新基地优化布局,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产业。加大科技援疆、援藏、援青以及对口支援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结合发展需求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支持和推进甘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贵州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四川成都中韩创新创业园、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宁夏沿黄经济带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建设。
事实上,这些在很多人印象中并不发达的地区,现在也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2015年,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H型高血压比较效果学研究项目”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启动,同年,西藏已拥有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而一些代表未来趋势的科技公司的成功,或许对环保压力较大的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借鉴意义。比如,美国的Magic Leap。
Magic Leap是一家颇具神秘色彩的增强现实技术公司,创立于2011年,迄今尚未发布过产品,却先后获得阿里、谷歌共计14亿美元融资,最新估值已达45亿美元。他们开发的裸眼全息技术,使得人用双眼就能直接看到逼真的三维图像,比如,海滩上空游弋着一条巨大的鲸鱼这种超现实景象 。
这真是个Big Bang(技术大爆炸)的时代,颠覆性科技潮涌而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黑灯工厂、无人驾驶、虹膜识别……量子革命引发新一轮科技竞赛,而中国正立于潮头。一切皆有可能,没准下一个世界最强高科技公司就诞生在青藏高原,谁知道呢?
(责编: 郎宁)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