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灾难 凤凰涅槃——西藏边境千年古村地震两周年记
从2015年4月26日凌晨,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乃村所在的西藏吉隆县吉隆镇,到2016年2月14日,新华社记者曾六上乃村,亲眼见证了村民们一步步走出灾难、“凤凰涅槃”的历程。在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乃村。
新华社日喀则4月25日电题:走出灾难 凤凰涅槃——西藏边境千年古村地震两周年记
新华社记者张熠柠、曾涛
乃村,藏语意为“大山顶上的圣地”。在这个位于中尼边境的村庄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周边环绕的雪山是凤凰翅膀,乃村正在“凤凰之背”上。1000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就从这里经过。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距离中尼边境仅30公里的乃村从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中惊醒。当时全村96户,80%的房屋全部倒塌,其余20%严重受损。迄今确认因灾死亡的西藏27人中,就有4人在乃村。乃村,成为“4·25”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
从2015年4月26日凌晨,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乃村所在的西藏吉隆县吉隆镇,到2016年2月14日,新华社记者曾六上乃村,亲眼见证了村民们一步步走出灾难、“凤凰涅槃”的历程。在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乃村。
依旧是平畴沃野,牛铃阵阵;依旧是国旗猎猎,经幡飘扬。而最大的变化,是各处在建的钢筋水泥住房。
“原有的土坯房有些还没塌,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劝说村民全部推倒重建。”吉隆镇副镇长旦增旺姆说。
村中主路两旁的新房大多已打好水泥地圈,立起钢筋。进度快的初具二层藏式小楼的雏形。
主路通向村头的一座栅栏门后,是记者首次上乃村采访的米玛家。地震时,米玛连推带踢地将躺在竹筐里的孙子孙女弄到墙角,俯身撑护。这一次小家伙见到记者,兴奋地跑来跑去。
米玛和老伴次旺多吉热情地将记者让进帐篷。“新房正在盖,两层,200平方米。”次旺多吉告诉记者,盖新房政府为每户补贴18.2万元,他们贷款13.8万元,分3年还清。目前家中靠手工制作木碗、种地和养牛,年收入约1万元。虽然听起来不算宽裕,但老人提起三个儿女,显得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一个在吉隆县城开茶馆,一个在邻县公安局工作,还有一个出嫁后定居在日喀则市区。
相比之下,尼玛桑姆家的日子则从容得多。一年多前,尼玛桑姆院子中的橘红色东风大卡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一次,停在院中的是另一辆白色的皮卡车。
尼玛桑姆的丈夫拉巴次仁和大儿子用两辆卡车跑运输,一年能有4万至5万元收入。家中盖新房,刨去政府补贴,所需的5万元全部是自筹。尼玛桑姆老房有水泥加固,地震后又及时修复,是为数不多的没有住在帐篷中的人家之一。新房盖好后,他们打算当成民宿向游客出租。
在乃村的另一头,“旅游大户”尼玛旺堆家的新房已经可以入住。四五年前,尼玛旺堆接受政府资助4万元,自筹12万元,盖起了9间房23张床的家庭旅馆,开始接待游客。地震震塌了尼玛旺堆的房子,但没有震塌他对经营的信心。震后,尼玛旺堆自筹资金,迅速盖起两层16间新房,其中8间装修为客房。尼玛旺堆说,每年仅旅游一项,就有五六万元收入。
现在村民最大的希望,就是通向村子的山路能尽快修好。拉巴次仁说,只要路一通,天天都有拉砂石的生意。路不通,客人少了很多。
今年4月初,村外山路的硬化工程已启动。据吉隆县发改委副主任边巴介绍,预计将于今年内通车。通车后,会有观光车往返于吉隆镇和乃村。此外,民房建设一旦完成,村内也将开始道路硬化。
星星点点的黄色野花,点缀着绿油油的草场,为“凤凰背上”的千年古村,换上了新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