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奴话巨变:“我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

28.03.2015  11:19

  家住拉萨市达孜县的索朗次仁今年已经75岁了,他和自己的老伴旺姆曾经都是农奴。

  “我的父辈都是农奴,到我这一辈家里生了7个子女,但生下来也摆脱不了当农奴的命运,全家挤在一个狭窄阴暗的小房子里。”索朗次仁告诉记者,现在一家人住上了两层楼的安居新房,他和自己的老伴都已经参加了新农保,家里6个子女都有了工作,3个孙子也在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大孙女还在内地念大学,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如今,农奴后代成为社会真正的“掌权者”,在各项惠民政策的帮助下,全区各族人民通过自身努力,在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畅。

   妇女撑起新西藏“半边天

  1959年3月28日,对山南地区乃东居委会68岁的白珍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转折点。那一年,白珍家分到了土地,盖上了新房。拿着新分到的土地证,大家围绕在熊熊篝火旁,日以继夜地歌舞狂欢,欢乐的眼泪浸湿了他们的氆氇衣衫。那一年,农奴出身的白珍开始翻身做主人。

  白珍说,“我小时候不懂得在领主面前要低头、吐舌,有一次为了能够要点吃的,遭到领主的毒打,母亲偷偷告诉我,作为农奴,特别是女性,是不能够抬起头走路的。

  旧西藏地方政府的法典中明文规定“勿予妇女议论国事之权”,“奴隶与妇女不许参与军政事宜”。在旧西藏身心受到严重压抑与摧残的广大妇女,如今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她们正在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撑起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

  几十年来,西藏高度重视妇女工作,不断加大妇女工作,增加投入,在西藏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第一”:1952年,解放军建立的“八一”农场培养出第一位藏族女拖拉机手列娃;1956年,亲手发出第一份电报的藏族女电报员次仁;1960年建成的纳金水电站培养出第一批藏族女工程技术人员。改革开放后,相继诞生西藏第一位藏族女教授次仁央宗、西藏第一位女律师央金……与此同时,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中,女性比例不断上升,一部分妇女还走上了各级重要领导岗位,涌现出大批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女法官、女检察官、女艺术家和女运动员,她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新西藏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今天西藏妇女地位的变迁,不仅体现了西藏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是西藏人权事业巨大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如今,新时代的藏族妇女,犹如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的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撑起了新西藏的“半边天”。

   农奴后代成真正“掌权者

  国医大师、自治区藏医学院名誉院长占堆,1946年出生于仁布县一个农奴家庭,12岁时考入门孜康(旧西藏第一家藏医教学兼医疗机构,自治区藏医院的前身)。西藏民主改革后,门孜康变身为藏医院,占堆从这里开始了藏医生涯,从药剂师、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藏医院院长。

  占堆说:“尽管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通过医术使很多人摆脱了疾病的痛苦,但是农奴的身份就像影子一样永远也甩不掉。如果我在旧西藏,只能重复他们的命运,更别提管理藏医最高学府。

  截至2014年10月,西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人数达10万余人,占全区干部队伍总量的70%以上。这一数字,比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7608名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总数增长13倍。而这些社会精英,像占堆一样,绝大多数都是农奴的后代。

  “农奴后代已经成为西藏社会的‘领导层’。”西藏大学藏学研究所所长次旦扎西说。民主改革前,西藏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控制,农奴是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对象。次旦扎西说,在封建农奴制下,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人都属于农奴阶级,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祖辈的“身份”,没有任何改变身份的机会和渠道。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及其法律制度。昔日在法律上毫无地位的农奴,从此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己管理本地区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次旦扎西说:“受到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的农奴后代,在这片他们的祖辈曾经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土地上,已经成为优秀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医学家。

   昔日农奴过上幸福生活

  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一项调查中,拉萨市连续8年被评为“百姓幸福感最强城市”,连续3年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列全国38个主要城市之首。

  “拉萨的幸福感来源于三点:首先,拉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每天都在变;其次,国家的优惠政策特别多;第三,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好。”自治区副主席多吉次珠说。

  “幸福城”拉萨是整个雪域高原的一个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在国家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的惠及下,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如今美好、幸福的生活——

  从1985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

  西藏从2006年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截至目前,西藏已连续四年实现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全就业;

  自治区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全区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

  ……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最幸福的时代。”这是林芝地区八一镇巴吉村84岁的索朗旺杰由衷的感叹。他的儿子多布开办养猪场圈养了200多头藏香猪,儿媳妇在八一镇大柏树风景区内卖土特产。养猪能给他的家庭带来一年5万元的净收入。他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各种优惠政策、惠农政策、扶贫政策源源不断,就像流水一样,享受不完。

  2015年,自治区将加快破解基础设施瓶颈,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0亿元,进一步提标扩面,加强民生改善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保障,西藏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原标题:“我们生活在最幸福的时代”—昔日农奴抚今追昔话巨变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