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世界级“非遗”的藏族文化艺术有哪些?
中国西藏网讯 近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书法、篆刻、昆曲等3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一些源于藏族文化艺术。
△曲艺家土登在说唱格萨尔。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讲述的是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的故事。
《格萨尔史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传播范围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在同仁县,热贡艺人尕藏才让正在绘制唐卡。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热贡艺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这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也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
2009年,热贡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西藏网 综合/元小娜)
(责编: 刘莉)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