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停诊风波背后:医护盼提高诊金治疗费
生病儿童。(资料图)记者苏俊杰 摄
猴年春节前夕,“儿科医生短缺危机”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继一个半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萝岗院区的儿科急诊停诊后,2月1日,广医二院等三家医院“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凌晨2:00~8:00)”的告示,令这场关于公立医院儿科危机的争论推向高潮。
什么原因导致儿科医生的大量流失?有关部门提出的“内科医生转任儿科医生”等办法能否留住儿科医生?广州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据广医二院医务科副科长钟文德介绍,停开下夜儿科急诊实属无奈。“最近有两个骨干儿科医生离职,3月,我们还要派出一名高年资的儿科医生去粤西帮扶,人手严重不足。”钟文德说,让医院做出这一决定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根据今年1月的统计,该院的儿科急诊量平均每天是137人次,而下半夜的儿科急诊量平均每天只有12人次。
钟文德介绍,在此之前,儿科急诊的夜班需要3名医生,上夜值班是两名医生,下夜值班一名医生。由于医生短缺,再加上下夜的急诊患儿很少,医院才做出暂时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这也是为了保证上夜能有两名儿科值班医生。”
“所谓急诊,应该只承担急救的功能。”钟文德解释,医院虽然贴出了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的告示,但是,如果有患者来求诊,还是会按照预诊分诊制度进行预诊和分诊,如果真的情况紧急,住院部的值班儿科医生会及时来急诊室接诊。
此外,钟文德也表示,暂时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并非等于永远取消。“我们会随时监控,一旦发现夜班的儿科急诊需要增加,尤其是开春以后,流感患儿增加时,我们会恢复儿科的下夜急诊。”
“苦、累、穷,精神压力大”
中山一院儿科几位教授分析,首先,通常孩子生病,起病急、变化快,儿科是哑科,孩子自己不能说清楚病情,父母特别紧张,也容易情绪失控。因此,儿科的医护人员工作时的精神压力特别大。其次,因为医生少、患者多,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特别大;第三,儿科的医护人员收入低。
“但为什么儿科医生待遇提不上去呢?因为儿科是亏损科室!”张洪宇说,小儿用药少,治疗操作少且难度比成人大得多,在国外收入主要靠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而在国内,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就被人为压低。例如,儿科住院病人查房,一个教授、主治加一个住院医师对一个病人查房,每天只收诊金3元;而在香港,查房分别是成人患者收1000港元,儿科患者收1300港元。
医生呼吁提高诊金
为应对儿科医生短缺危机,国家卫计委先后出台举措,包括降低儿科医师录取分数,内科医生支援儿科。对此举措,医学界并不乐观。“内科直接转儿科属于超范围执业,是违反《医师法》规定的。” 柯志勇教授认为,直接“转岗”会让医疗风险增高。
“要打破儿科医生‘工作累待遇差纠纷多—儿科医生流失,医学生不愿干儿科—部分医院儿科萎缩—留守儿科医生更累纠纷更多’的恶性循环,只能让医生诊金回归其应有的价值。”张洪宇说,按目前国情,一、二甲医院儿科诊金提高到20~30元,三甲医院儿科诊金30~50元才是让儿科不再亏损、留住儿科医生的底线。
越秀区某老牌三甲医院A:近几年来儿科有8人离职,离职者有一半彻底告别医疗行业,有一名被教授们寄予厚望的年轻医生转行去做幼儿园校医。
越秀区某老牌三甲医院B:近年来连续出走儿科医生骨干17人,其中12人于近三年内流失。有3名相继跳槽去广州某高端外资诊所,据称到民营医院的收入是原来岗位的三倍。
天河区某三甲医院A:一连出走7名年轻医生,编制一直没满。目前靠进修医生顶班,但人手依然紧张。
天河区某三甲医院B:因医生离职,分院儿科急诊停诊,总院儿科急诊人手短缺,招聘儿科医生数月未果。
年轻人撤离 儿科靠“老医生”顶着
广医二院儿科急诊室本来需要6名医生,但现在只有5名。钟文德坦承,普通的儿科门诊还返聘了退休的医生才基本满足需要。“我们每年都有1~2名的儿科医生指标,但已连续三年招不到一名儿科医生。”
“你知道我们医院儿科医生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吗?”钟文德一脸无奈地说:“41.77岁!而儿科急诊医生的平均年龄,更是达到了42.25岁。”
“有些儿科医生重新考取皮肤科、康复科等执业资格,这已经不是‘人才的正常流动’,因为儿科只流出,不流入。”中山一院儿科张洪宇副主任医师说,流失的医生以年轻骨干居多,且相当多离职的医生彻底告别了医疗行业。
据广医三院医务科相关人员介绍,该院的儿科医护人员都存在着缺口。该儿科每天的门诊量约200~300人次,但现有儿科医生只有35人,护士60人。不包括儿科急诊的儿科医生,每天出诊儿科门诊的医生是3~5个。如果不限号,每个医生一天都要看70~90个病人。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比较大,每天都是从早上上班忙到下午1时多,中途经常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记者任珊珊、黄蓉芳)
(原标题:医院称三年没招到一个儿科医生)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