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件黄金面具,能否解开隐藏在喜马拉雅两麓的文明密码?

23.09.2016  23:40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将中国西藏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相隔。迄今为止,各国考古学家在喜马拉雅地带的中段和西段共发现了5件黄金面具。(图片来源:新华网)

 

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西藏阿里,相继出土了3件黄金面具,其中一件的发现颇为传奇。2010年,在图中右下角的噶尔县故如甲木寺前,僧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2011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学者们对其进行发掘。一位藏族老乡从墓穴内捡起了一张皱巴巴的彩色小方片,险些被当成糖纸扔掉,拂去尘埃后,才发现竟然是一件黄金面具!(摄影:仝涛)

 

该面具由金片压制而成,正面用红、黑、白三色颜料绘出人物面部,眼睛、胡须、牙齿依稀可见。根据人骨碳十四数据,出土该面具的墓葬年代为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墓主人是一位35岁左右的男性,考古学家推测其很有可能是当地王侯级别的酋豪或头人。(摄影:仝涛)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的曲踏墓地I区和II区也分别出土了1件黄金面具。发现于2009年的一件,大小与真人面部相仿,冠部和面部的刻痕都用红色颜料勾勒。根据出土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数据,该墓葬的年代为公元1~2世纪(汉代)。(摄影:李林辉)

 

2012年下半年,在曲踏墓地II区出土了一件黄金面具,五官刻痕都用红色颜料描绘,印证了黄金面具的使用在札达地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葬俗。考古学者综合墓葬信息,推测其年代与2009年出土的那件年代相当。(图片来源:札达县文物局)

 

除了西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尼泊尔也都发现有黄金面具。1986~1987年,印度考古学者在北方邦加瓦地区(喜马拉雅山地)的马拉里墓地调查发掘时,发现了一件黄金面具,其所属墓地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前后。(图片来源:仝涛)

 

2011年,尼泊尔木斯塘县的萨木宗村,来自美国的考古学家马克·奥登德菲尔在一座崖壁上的墓穴里,也发掘出一件镀金银面具,年代为公元4~5世纪。(图片来源:仝涛)

 

考古学研究可见,这些出土了黄金面具的墓葬应该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涵盖了西藏阿里地区的西南部、尼泊尔木斯塘地区以及印度北方邦和喜马偕尔邦的北部山地,时间范围从公元前1世纪延续至公元5~6世纪。图中为喜马拉雅山西段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从时空范围来看,根据汉、藏文献记载,这一时段内出现在西藏西部的、唯一可以与之对应的部族就是象雄。图中为考古学者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传说中的象雄都城“穹窿银城”)进行考古勘探。(摄影:仝涛)

 

象雄在唐代时才开始出现在汉文文献记载中,被称为“羊同”。《唐会要》记载了吐蕃征服(642年)前象雄的统治范围和丧葬习俗,文中称酋豪死后“易以黄金鼻银齿”,可能指的就是黄金面具之类的器物。图中为古象雄的核心区域——象泉河谷。(图片来自网络)

 

古象雄人使用这些黄金面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考古学者推测,黄金面具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用以在尸骨最终埋入墓室时进行面部装饰,辅之以朱红色颜料和金色丝绸,承托出死者拥有的财富与社会地位。如同图中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也有类似的功效。(图片来源:新华网)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也发现过大批各种材质的丧葬用面具,据说是用以隔离死者,避免伤害到活着的人。这也可以从民俗角度对古象雄人使用黄金面具的原因给予解释。图中为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奥格拉赫图(Oglakhty)墓地出土的面具。(图片来源:仝涛)

 

喜马拉雅黄金面具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古象雄文明的冰山一角,同时也折射出1000多年前喜马拉雅两麓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融的局面延续至今,如今,尼泊尔木斯塘县居民仍以藏族为主,信奉藏传佛教,与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西藏阿里地区文化遥相呼应。图中为木斯塘地区的藏传佛教僧人。(中国西藏网 文\李元梅)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