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

31.07.2015  11:43

什么样的力量可以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向新风口?

2015年的这个夏天,新一届政府的任期近半。观察李克强总理履新以来的施政路径和政策取向,有助于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第一财经日报》注意到,在内外新形势下,本届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展示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变化。相比以往,李克强面临着更多无经验可循的难题,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三期叠加”,经济和社会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

今年上半年,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长7%。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诸多存在博弈的选项中做好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调控,这将成为政府的施政重点。

在此过程中,针对政府市场关系不明、创新乏力、民生问题集中等一系列矛盾,李克强持续推出了简政放权、创业创新、民生兜底等重磅改革措施。外界从李克强操心的事项中,试图解读中国经济的未来。

正如他在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第一财经提问时所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不能不多操心。不止是双创,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在更多领域带来质的变化,改革红利也随之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新热词。

拿捏改革和增速

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在刚就任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这一生动形象的说法定调了本届政府执政的总序言。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思路下,许多不符合当前市场规律和经济走势的老做法、老思路正在成为历史。

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特有双轨制在一定时期内促成了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速,而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从规律还是客观实际来说,中国都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进一步发挥好各自作用。

李克强上任不久,巴克莱银行的几位学者曾提出“李克强经济学”的概念,试图定义新政府的施政思路。这一理论包含三大要素:一是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二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化;三是调整经济结构。去年以来,中央媒体对这一概念化的表述进行了回应和纠偏,称它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去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等诸多措施都对这一论调进行了证伪。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速与改革的关系,如何顶住数字上的下行压力成为李克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既不能让经济增速自由落体地滑落,也不能违背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客观规律大力刺激。”发改委一名政策制定人士对本报称,拿捏轻重缓急是新时期政府调控的重要准则。

如何寻求发展和改革的平衡?早在2013年,李克强就亮出了经济增速“底牌”,强调上下限“区间理论”。在区间内,将着力改革创新,而当经济有滑出区间的风险时则要实施调控。

创新型调控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正在变得丰满。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以后,李克强明确了宏观政策走向:“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

不少人士认为,这一更具弹性的目标转变和调控范围不仅是更为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也为发展和改革的平衡留足了空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在矛盾凸显的环境下,调控的反应区间在收窄,增加了调控难度,当前政府要做的,就是在合理区间内把文章做足。

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壮大,政府已经难以一手包办发展。在此背景下,李克强不仅重视调控,更擅长向市场“借力”。近两年席卷中国大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双引擎”之一。

梳理官方材料不难发现,注重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的有序转移和产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李克强讲话中的高频词。

为解决财政无法全面覆盖投资的问题,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政策正在全国兴起,这一决策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同时也保证了经济的企稳。这其中,不仅水电、核电、基础电信、铁路、市政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工程等诸多领域向民资打开大门,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政府还对这部分资本设置了相应的税收补助等优惠政策。

新一轮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赢得发展主动的必选项目。无论到哪里,对中国优势产能开展“超级推销”已经成为李克强出访的标配。

目前,中国高铁、核电等项目作为中国产能名片已经开始规模化地走出国门。“我们既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化,也希望把外国企业‘引进来’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李克强6月份会见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代表时指出,中国政府支持本国有实力的企业与欧美企业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受外需低迷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务院也多次出台外贸稳增长举措,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便利化,为外贸企业减负助力,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

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背景下,李克强曾阐述,中国拥有优势富余产能和性价比高的装备,美欧发达国家有先进技术,双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开辟深化南北合作的新途径,实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结合,也有助于中国装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从国内体制探索上来说,自贸区试验已经在全国多地开花,这其中,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已经成为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13年3月份,刚刚履新的李克强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中国走到这一步需要一个新的开放试点,并鼓励上海突破阻力,研究如何试点先行。

从挂牌到扩容,两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已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去年底,自贸区这块“试验田”开始深耕和扩大,中国宣布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贸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对本报表示,扩大开放,尤其是推动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这几年的一个重大突破。“主动探索开放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决心。”刘培林说,开放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这些领域的升级,还将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改革探索路线图,积累经验。

自我动刀开门执政

改革伊始,李克强就旗帜鲜明地将“刀子”动在了政府自己身上。

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李克强的“铁腕”态度十分鲜明,他不仅对尸位素餐不作为拍了桌子,更力推将政府权力“晒在阳光下”。他不仅批示网友建言,还向更多的草根企业家和研究者打开了中南海的大门。

今年5月份,在发出致克强总理公开信——《对企业好才能真的对人民好》后的第54天,桔子水晶酒店CEO吴海被请到中南海,诉说委屈与建议。

以此为缩影,本届政府执政以来的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已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到2014年底,国务院共取消下放部门审批事项538项,初步实现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目标。

李克强上任时的放权承诺不仅已经超额提前完成,官方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督查,近日,官方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全国第二次大督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点名了一些政策落实不力的事项。

刘培林表示,推动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职能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更极大地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汇总了社会各界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全面接受人民的监督,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李克强说。

就业收入民生情结

立国之道唯在富民”、“改善民生是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任何时候,民生问题总是李克强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尽管经济快速发展,但与之伴随的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持续发酵,不仅影响民生改善,更有可能形成社会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在李克强的考察中,超过一半内容和民生主题有关。在考察地方时,他不仅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置办年货,为搬进棚改新居的居民贴上“”字,更深谙田间地头的生活经验。

一次他到农民地头时还抓起一把泥土感叹这样的土质出产不多,并告诫农户要学习科学种地,种养结合。

两年多来,有关就业、治贫、物价、棚改、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安全网的问题总是财政和政策倾斜的重点。

权威信息显示,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李克强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强调,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不断增加百姓的收入。

观察上半年的一些核心数据,可以看出政策效果。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跑赢GDP。

同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万人;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位于政策目标范围内。

原标题:从李克强的操心看中国经济“风口

(责编: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