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松村喜看西藏农民生活变迁
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嘎伦索康·旺清格列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1959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克松村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58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克松村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嘎伦索康·旺清格列在山南的6个庄园之一,1959年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克松村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58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曲杰摄
村里长者忆当年
克松村是西藏农牧区发展变化的缩影。
克松村原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回忆说:“我从8岁开始就在克松庄园里为农奴主干活。当农奴的时候,一般是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干至晚上三点半收工,一天的报酬只有1升糌粑。农奴的孩子生下来就属于克松庄园,到8岁就开始干活。1959年‘豆选’时,我的的父亲阿旺从农奴翻身担任了农民协会副主任,我自己也从1989年到2001年连续担任村干部。”
克松村90多岁的老阿妈玉珍回忆:“修建克松庄园的时候,索康家下令雅砻河谷上、中、下三部百里内的百姓,都来参加。从山脚到克松村,成千上万男女排成长蛇阵向这里运石头。(农奴主)又挥鞭驱使农奴们,从远处运来大木料。克松庄园是由一个老‘辛叟切莫’(藏语意为木工头)设计的,在当时,老辛叟切莫设计式样新颖,气派豪华、阔绰,曾引起其他大贵族的羡慕和嫉妒。克松庄园落成了,索康家为了不让这个‘辛叟切莫’能再给其他农奴主设计房子,就残忍地把这个老人的右臂砍掉了。”
图为克松村陈列馆。曲杰摄
今年80多岁的克松村农民洛桑曲达说,曾先后亲眼看到15个青年男子被农奴主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被农奴主活活打死的。旧西藏,在路上遇到农奴主时不行礼(摘帽、鞠躬)而被绑在柱子上的、挖眼的、活活打死的也见过,正象旧西藏民歌里唱的那样:“养我者父母,占我身体和生命者官家也” 。生活在这一制度下的广大农奴的基本生存权无法得到保障。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西藏得以和平解放,山南也同西藏的其他地区一样,从此走向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在这以后,西藏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里
充分享受到了民族平等和区域自治的权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权利,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利,参与国家和地方政治生活的权利。
图为克松村原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老人2017年全家福。小女次仁德吉供图
1959年平息叛乱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了克松村。索朗顿珠还清晰地记得,庄园的农奴主随十四世达赖出逃印度去了。大部分村民也因害怕跑到附近的一个村庄躲了起来,全村只有3户人家没有跑。解放军来了以后,既没有打人、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于是,这3户人家就把跑到附近的村里人都叫了回来,说解放军不但不杀人,不放火,村民自己的房子自己还可以住,于是村民们就回来了。在跑出去的村民回到村里后,解放军和工作组在庄园里给村民开了会,并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为庄园主种地了,可以自己拥有土地,也拥有自己的人生权。”随后,农奴主索康家的土地全部被没收,解放军和工作组根据农奴家里劳动力的多少,给每户人家分了大小不等的土地。当时,索朗顿珠家里有11口人,分得了1公顷多的耕地、1匹马、2头毛驴和1头牛。
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
共产党来了!千年的乌云散开了。1959年7月,当时克松村443个农奴自发组织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由于识字的人很少,农奴们在选举农民协会主任时,就在每个候选人的身后放一只碗,投票人向碗里扔豆子,谁得的豆子多谁就当选。
曾是克松庄园农奴的拉珠(左一)老两口如今住上了干净、舒适、漂亮的藏式两层小楼。曲杰摄
1959年12月2日,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克松居委会党支部成立了。当时民政工作组成员丹巴坚参任临时党支部书记,一年后,由尼玛次仁任正式党支部书记,他也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发展的第一批党员有阿旺、次旺扎西、白玛顿珠、吉加、多吉等5人,他们都是旧社会处于最底层、生活最贫困的农奴。从此,山南地区有了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西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从1959年起,西藏彻底废除了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解放,长期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获得了人身自由权利,成为自己命运和社会的主人。这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也是人权发展史上伟大的进步。
图为春意盎然的克松村。曲杰摄
今日克松村
2009年,西藏将3月28日设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后,克松村自发组织节目,热烈庆祝,全村喜庆异常,到处是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村民。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克松村的村民都夸中央的政策好。
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高兴地说,58年来,克松人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2015年,克松村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23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4690元。依靠农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克松人绝大多数都过上了接近小康的幸福生活。
索朗顿珠老人说,我们全家6口人,耕地面积为21亩。2008年全家总收入就达到25万元。家里新盖了2层别墅式楼房。饲养了3头奶牛、2头牦牛、25只绵羊和6头猪,还买了29寸大彩电、华丽的藏式柜等,这样的生活水平现在在全村也就属中等。他老人家这辈子最高兴和自豪的是,他的女婿在泽当城里跑运输,大儿子成立了农牧民施工队,小女儿在市国土资源规划局工作,3个孙子在上学,还有2个重孙,可以说是四代同堂,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克松村村民拉珠老人大儿子土多正在擦洗着自己的大巴车。曲杰摄
70多岁拉珠老人,从前是克松庄园的农奴,如今却成为村里的富裕户。见到笔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党的政策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过去在农奴主的压迫下,他们终年住在臭气熏天的牛圈里,成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从早到晚地干活,许多人因为饥寒和劳累而死去,却得不到农奴主的丝毫怜悯。当时还是孩子的拉珠清楚地记得,小小年纪的他,也要和成年人干一样的活,稍不如农奴主的意,就是一顿毒打。民主改革后,农奴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拉珠老人曾经当过民办教师,他深有体会地说,西藏农民奔小康,光靠种地还不行,必须开动脑筋多种经营。他当初也在政府鼓励下,于1986年大胆贷款买了辆翻斗车跑起了运输,每年收入好几万,日子一下子就红火了起来。拉珠老人是靠运输发家致富的,他是克松村第一个买汽车的人。
随着眼界的开阔,拉珠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近年来,在克松村党支部的指导帮助下,拉珠果断转变经营方式,卖了翻斗车后,购买中巴车跑起了客运。如今,拉珠一家拥有1辆油罐车、1辆东风牌卡车、3辆出租车、2辆中巴车,更不用提孙子们换了数次的摩托车了,年收入达30多万元。他家有一座带天井的2层小楼,一层是粮食和杂物储藏室,储藏有近万斤粮食。二层有客厅、卧室和厨房,总面积360平方米,大小房屋18间。拉珠老人现有5子3女和12个孙辈。生活其乐融融。
2009年,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致富能手达瓦次仁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曲杰摄
达瓦次仁以前是个贫困户,如今他在克松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曾经被中央电视台采访过,2008年被评为乃东县青年致富带头人。在党的优惠政策下,他依靠自己的双手率先脱贫,先后成功地办起了豌豆粉丝加工厂、养猪场、藏獒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2008年全家纯收入已达11万元。
达瓦次仁致富后,把贫困户嘎多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不但主动为嘎多的女儿支付学杂费,还把嘎多安排到自家开办的豌豆粉条加工厂工作,切实解决了嘎多就业无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现在他还领养了一名贫困儿童,并主动向克松村的15名待业青年传授粉条加工、食用菌栽培技术,义务到村委会群众建立的60个蔬菜大棚进行指导服务。富裕户巴珠主动把4名贫困群众安排在自己的餐厅工作,同时还向他们传授经营管理和厨艺、驾驶技术,他还将3户贫困户作为自己的帮带对象,经常在生产生活上关心他们,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克松村“女能人”尼玛卓嘎拿着手机与客户商量签定合同的事情。曲杰摄
37岁的尼玛卓嘎,在农闲时间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栽培食用菌、养殖藏猪、种植大棚蔬菜,成了致富能手,又很快成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标兵。
90多岁的老阿妈拉姆说,生活好了以后,村里老的、少的有空都去寺庙里朝佛,特别是现在交通比过去便利了许多,还能到远处去拜佛。她还说,共产党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好,有了它就像到了天堂一样,这个政策永远不能变。
如今的克松村,在集全村之力打造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传统民族手工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大踏步地走着……(中国西藏网 文/曲杰)
希望。曲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