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还会用敬辞谦辞吗?
日前,人民网微博上一条关于敬辞谦辞的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转发和热烈讨论。也许不少人觉得,中文里的敬辞谦辞似乎离自己的生活有着相当距离,实则不然。“劳驾”、“拜托”、“恭喜”、“惠顾”等敬辞和“过奖”、“不敢当”、“见谅”、“久仰”等谦辞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着。
盘点敬辞谦辞 源远流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与“恭”、“良”、“温”、“俭”、“让”等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中,就是敬辞谦辞的使用。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他人;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自己。敬辞与谦辞大多联系在一起使用。中国人十分注重“对别人的恭敬谦让”、“对自己的贬抑谦虚”以及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的措词,因而在人与人之间来往称呼、交流接触时往往使用敬辞谦辞。过去人们见面问候,不是问“你爸……”、答“我爸……”;而是问“令尊……”、答“家父……”,透着一股彬彬有礼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通常不会特意地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则笑话形象地反映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一个外国人对一个中国人说:“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外国人不明就里地说:“鼻子、眼睛和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说,在汉语里究竟有多少敬辞和谦辞没有准确统计,但敬辞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敬辞谦辞在汉语中古已有之,我们从早期的汉语文献中可以看到丰富的、成系统的敬辞谦辞。
错用敬辞谦辞 贻笑大方
用词得体是一个人具有文化修养的标志。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得体的用词随处可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敬辞谦辞的错用造成的。
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学执教,去年教师节,她收到一个学生送的贺卡,上书“师恩永难忘!惠赠王老师。”街边一家商店的广告牌上写着“凡在本店购货2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这都是用错了敬辞。“惠赠”的“惠”是指别人给自己以好处,所以送东西一般用“×××(对方)惠存”,意即请对方保存是给了我好处的。这个“惠”字有客气的意味。如果写“×××(自己)惠赠”,则表示我送你东西是我对你施以恩惠了,岂不是与本意南辕北辙?
有人在收到朋友的礼物时称自己“笑纳了”。“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所以也有作‘哂纳’)之意。“笑纳”的意思是我送你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你笑话了。所以应是“我送礼物,请你笑纳”。而有人把“笑”理解为“高兴”,是因为高兴而笑,所以会说“你送的礼物我笑纳了”,这便是说“你送的东西我带着嘲笑的态度收下了”。如果了解了“笑纳”的真实意思,就知道这种说法对送礼的朋友是多么的不尊重!
要防止此类笑话的出现,首先应了解敬辞谦辞的特点。 敬辞和谦辞的特点之一是其单向性。所谓“敬”是对别人而言的,而“谦”则是用于自己的,两者不可混淆。弄清了这一点,诸如“我明天一定光临”、“我贵姓王”、“请你拜读一下我的大作”、“这是我的高见”等错误就可以避免了。同理,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这里,而不能用到对方身上。
善用敬辞谦辞 拉近彼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汉语中的敬辞谦辞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说法被逐渐摒弃。比如,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对妻子的称谓有“贱内”、“糟糠”、“拙荆”、“执帚”等,今天看来不乏贬低之意。伴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现代人在介绍自己的妻子时,已经很少用到这些谦辞了。又如“鄙人”、“犬子”等谦辞有过于做作之嫌,亦遭到现代人的弃用。但汉语中的绝大部分敬辞谦辞得以保留使用。
唐正大认为,敬辞谦辞是中华文明高度发达后在语言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谦逊、内敛和利他的视角。中国的敬辞谦辞在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了一些邻国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至今,敬辞谦辞在这些国家的语言中仍有留存和使用。
敬辞谦辞体现了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与现在提倡的文明礼貌用语一脉相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试想,如果海涵、雅正、劳驾、鼎力等敬辞和见教、见谅、过奖、拙作等谦辞被经常使用,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上了润滑剂,多一些顺畅,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文雅,少一些粗俗。
原标题:今天的你,还会用敬辞谦辞吗?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