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 将在6大领域协同治污

29.05.2015  20:30

北京市民邹毅有个习惯:每天早上以同一地点作为背景,拍摄天气情况,发在朋友圈里记录下来,“这两年政府对大气治理很重视,去年的‘APEC蓝’让人印象深刻。今年春天的蓝天也多了。

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可以印证邹毅的直观感受。201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6%,今年1—4月份同比下降20%。环保部日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同比环比均有所改善。

为了同一片蓝天,京津冀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携手向大气污染开战。

精准发力 铁腕治污

■北京向能源污染说“”;天津推广环保技术;河北“宁可牺牲GDP

同顶一片天,各耕责任田。三地瞄准重点污染源,精准发力,铁腕治污。

——削减煤炭用量,治理机动车尾气,北京向能源污染说“”。

3月20日,位于朝阳区的国华热电厂关停,“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从此不再冒烟。进入“十二五”后,北京城区内仍在服役的四座大型燃煤热电厂,年耗煤量约920万吨,占全北京市煤炭消费的四成。目前,三座已经关停,供电和供暖的功能由燃气热电中心取代,最后一座也将于2016年关停。到2017年,北京市燃煤总量要从2012年的2300万吨,削减到1000万吨以下。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84项重点任务中,涉及机动车有22项,比重最大,举措也最多:提高新车排放标准、改善油品质量、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强化在用车排放达标监管……2014年,北京市全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39.1万辆任务指标。

——推广环保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天津让治霾不再靠“”。

在宝坻开发区某项目现场,烟囱不再冒黑烟,取而代之的是地源热泵。热泵将地下水的热量提取后,通过压缩机升温再传导到用户端,大幅减少了燃煤锅炉使用。2012年开始,天津在中心城区淘汰燃煤锅炉房,统一改燃并网,三年来集中燃煤热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减排二氧化硫1万余吨、氮氧化物6万吨。

瞄准扬尘这一首要污染源,天津多措并举:针对各类工地施工扬尘,要求100%做到周边设置围挡、苫盖堆放物料、冲洗进出车辆、地面硬化以及土方施工湿法作业。今年5月1日起,天津又将烟尘排污费征收标准上调10倍,按照每公斤1.5元的标准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同时,天津还对占全市工业燃煤量90%以上的97家废气排放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积极推广清洁燃烧技术。

——关停“大锅炉”、压减落后产能,为了蓝天白云,河北“宁可牺牲GDP”。

去年开始,河北将差别电价、超用电限额惩罚性电价的征收标准、企业名单的确定、收缴使用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设区市管理,加大对过剩产能退出的倒逼机制。河北还出台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奖补办法》,专门安排资金鼓励过剩产能加快退出。2014年,河北全年淘汰了1500万吨炼铁、1500万吨炼钢、3918万吨水泥、平板玻璃2533万重量箱,超额完成淘汰任务。

加强协作 联防联控

■今年将建立完善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

山水相连,空气相通。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都会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收获‘APEC蓝’,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治理的结果,也坚定了我们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

京津冀,同呼吸。APEC期间澄净的蓝天表明:只要下定决心、联防共治,就可以有效治理趋于常态化的雾霾。一年多来,三地精诚合作,发挥出协同治污合力。

——协调机制愈发顺畅。

淘汰落后产能、减煤、控车、降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强三地重污染天联合应急响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发布后,协作机制初步建立,“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从纸面落实到治污一线。

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将完善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率先在京津冀三地建立应急联动的长效机制,建立统一的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指挥协调机构;逐步实现三地空气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措施力度的统一,共同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区域性、大范围空气重污染,最大限度减缓不利扩散条件下污染物的累积速度。

——联合执法更加有力。

针对夏秋季秸秆焚烧,京津冀各地将集中时间,共同打击,坚决遏制秸秆焚烧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针对燃煤及油品质量,开展区域联动执法,形成打击劣质煤及劣质油品的区域性高压态势,阻断其在区域内流通;针对区域机动车环保违法行为推动开展异地处罚……

久久为功 仍需加力

■三地将在机动车污染、煤炭、秸秆、过剩产能等六大重点领域协同治污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颗粒物污染的复杂性,应对措施的艰巨性和综合性,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根本改善的长期性。”南开大学冯银厂教授认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方向是明确的,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机制的不断完善,正面效应会逐渐显现,“只要坚持不懈,国家确定的治理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已先后召开四次会议,一步步勾勒出治污“作战图”。刚刚召开的协作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了2015年联防联控的重点工作方案:三地将在机动车污染、煤炭消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化解过剩产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港口及船舶污染等六大重点领域协同治污。

翻看方案,一条条举措硬碰硬,一项项目标实打实:今年底前,京津冀区域内基本淘汰黄标车;核心区域内农村基本完成低硫优质煤替代劣质散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要达88%以上;六省区市不得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但停产限产和机动车限行等措施需要细化,污染防治信息应该共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联防联控不应只是一种协调机制,更该成为区域层面大气污染治理的优化体系。他建议,要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框架下,形成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治理条例,区域统一标准、统一执法,在一些关键的高污染行业的布局上,纳入统一管理。

据悉,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包括积极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统一,研究制定经济政策遏制重点城市机动车污染,加大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和清洁能源供应。

未来,京津冀的蓝天会更多吗?我们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谢 雨 余荣华 朱 虹 史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