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惠民政策全覆盖 幸福指数节节高

04.09.2017  02:52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的“东大门”昌都是青藏高原悠久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地、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和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也是国家“两屏四地一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昌都市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相继出台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社会体制和民主法制领域、文化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律检查体制等5个重点领域改革措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与全国同步启动。实现了惠民政策在昌都的全覆盖。

  2016年,昌都市已完成和基本完成223项改革任务,来完成和正在推进的70项因涉及到中央、自治区的顶层设计,目前只完成了前期调研及相关准备工作,待中央、自治区相关制度出台后,将进一步制定出台符合昌都市实际的规章制度。

  2017年,昌都市计划完成80个大项、278个小项深化改革,其中年内完成215项,跨年度或长期完成53项。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21项,正在进行257项。通过改革,昌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攻坚首战告捷,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工作目标。

  大棚蔬菜种植

  特色牧业产品——阿旺绵羊

  当地啤酒生产线

   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

  农牧业稳步发展。昌都市大力实施“八个全部”工程,积极推进“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建设,201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农牧业总产值达到37.1亿元,年均增长7.6%,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80家,年均增长42%。

  工业基础不断壮大。昌都市累计完成“三江”水电资源开发投资103.1亿元,叶巴滩电站通过国家核准,苏洼龙电站全面开工建设,果多和觉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累计投入矿产资源勘查资金5.4亿元;昌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卡诺圣天然饮用水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26亿元,年均增长9.4%。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昌都市出台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深入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开通“昌都旅游网站”,昌都知名度显著提高。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75. 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9.35%。目前,昌都市已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创建工作。

  园区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底,昌都经开区累计注册落户企业266家,注册资金112.1亿元,累计实现税收4.35亿元。

  身着民族服装的藏族学生

   社会事业发展——补齐短板

  2012年以来,昌都市整合各类资金309.64亿元,建设各类民生项目3315个,着力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昌都市突出教育优质资源优先向高海拔、边远艰苦地区、农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基层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行“1+1”办学模式和“组团式”教育援藏,大力发展学前“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落实教育“三包”和15年免费教育政策,强化市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从2013年起在每年安排财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逐年递增1个百分点,2016年市、县(区)两级财政配套资金达到2.05亿元。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201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3. 33亿元,实施教育基本项目437个,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63.2%、97.08%、78.02%、42. 74%。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子女享受到了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昌都市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实施市人民医院、藏医院顺利完成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洛隆、丁青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工作通过自治区评审。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38个,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农牧民参保率达到100﹪,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

  慰问当地贫困户

   聚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

  昌都市卡若区脱贫“摘帽”通过自治区验收,投入资金19.6亿元,建设易地扶赞搬迁安置点152个,实现15029名群众搬迁入住;落实资金10.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6个,建成59个,实现产业脱贫覆盖2.09万人;争取生态保护政策性岗位13.9万个,招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生态管护员、草原生态监督员11.3万名;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3077人,实现就业脱贫12659人;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4655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了救助;安排500万元的医疗周转金,专项用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完成社会兜底对象复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4.01万名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兜底范围。

  “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

   传承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昌都市始终准确把握中央对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定位,正确处理了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全民落实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实施了卡若遗址、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噶玛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26个,完成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试点项目录入工作。昌都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文化艺术传人和民族手工艺者达万人。实施了“百幅精品唐卡”工程,出版发行了《藏东歌舞艺术传承集萃》《昌都民间歌谣故事谚语》《古苯遗珠•东多彩韵》等书籍画册。加快嘎玛沟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康巴文化产业园列入自治区级示范园区,成功举办了三届“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民间艺术团,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寺寺有寺庙书屋,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山水环绕的昌都城

   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把关

  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基本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入昌都。2012年以来,共受理建设项目环评2034个,审批1901个,实现了“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深入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人工种草等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2.3万亩、封山育林14.02万亩,湿地保护面积达到7.69万公顷,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0.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昌都聚焦民生难点热点,集中推出一批含金量高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生态改革举措,有力释放改革红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中国西藏网 文/王淑 李元梅 图片由昌都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 周晶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