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绊住了普氏原羚自由的舞步?面临生存危机

15.09.2014  17:14


生活在青海湖边的牧民南加一直是坚定的普氏原羚保护者,10多年来,他一共成功救助了10只普氏原羚。邵文杰 供图


一只被挂在网围栏上已经死亡的普氏原羚。邵文杰 供图

  导读 

  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虽然民间力量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其数量在逐渐增长,但网围栏、狼害、饮水困难等因素仍在威胁着普氏原羚的生存

  一只普氏原羚(中华对角羚)奔跑、高高跃起,想跨过青海湖边草场上的网围栏,不幸被铁丝网挂住了,它的头从网上无力地垂下来,背后是湛蓝的天空。

  去年8月17日,著名生态摄影爱好者葛玉修在青海湖东拍摄时,正好碰见了这悲惨的一幕,随后他把拍摄的照片发到了新浪微博上,并配发了文字:“强烈呼吁降低网围栏的高度,给对角羚留下生存空间。

  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南加也碰到过类似的一幕。去年12月18日早上9点多,南加接到倒淌河乡的牧民久西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只普氏原羚跨网围栏时受伤严重,即将死亡,南加立即驱车去抢救。幸运的是,这只普氏原羚成功获救。

  这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目前面临的生存现状。除了寄生虫侵扰、饮水困难、野狼捕杀等生存危机外,从上世纪90年代起,牧民为保护草场而设置的网围栏已经对普氏原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今年8月,一群关心普氏原羚生存的环保志愿者来到青海湖边,在目睹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后,他们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拆除网围栏”的微行动,希望借用“冰桶挑战”的点名模式,努力使“拆除网围栏”这一呼吁传递下去。

   如此濒危,却不为人所知

   人为猎杀、现代畜牧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普氏原羚生存空间一再被压缩,目前数量不超过900只

  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我国最美的湖泊。就在这个最美丽的湖边,生活着全世界羚羊家族中最濒危的物种——普氏原羚。

  奔跑时像离弦的箭,跳跃时更像高原芭蕾舞者,这是人们常用来赞美普氏原羚的比喻。但这种美丽的动物,已经成为我国最濒危的特有野生动物。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数量不超过900只。目前,这些普氏原羚艰难地生存在青海湖周边10个分散的区域,种群之间因为各种阻隔而得不到任何交流。

  居住在青海湖湖东小泊湖湿地的藏族牧民南加说,上个世纪50年代,牧民们草场周围有成群结队的普氏原羚,现在却很难见到了。现在南加已经成为保护普氏原羚的环保志愿者。

  1875年,当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欣喜地发现这一物种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仅仅在100年后,这个广布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等地的新奇物种会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

  过去的几十年,普氏原羚是孤独的。随着密集的人类活动逐渐向内陆草原地区转移,普氏原羚曾经的家园不再安宁。人为猎杀、现代畜牧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一再被压缩,最终只有青海湖周边才能觅得其踪影。

  作为普氏原羚家族最后避难所的青海湖也没能安宁多久。上世纪90年代,青海湖地区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大面积使用网围栏,普氏原羚赖以生存的草场再次被人为分割,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

  牧业的发展很快将普氏原羚逼到狭窄的空间偷生,它们面临没有充足食物和水的困境;铁路、公路阻隔了其种群间自由的迁移和交流,种群繁衍遭遇重大挑战;网围栏使普氏原羚随时面临被挂死的命运,也使得更多个体死于天敌之口。

  1996年,普氏原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级物种,2008年被列入濒危级;1999年我国发布的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中,把它评定为极危级动物;2000年,普氏原羚被列入我国急需拯救的15种野生动物之一。它如此濒危,却依旧不为人所知。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普氏原羚携带了大型优秀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的特殊基因库,如果灭绝,将对地球自然生态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保护促进了科研

   吕植和蒋志刚在各种场合呼吁加大普氏原羚的保护力度,而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促进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

  有人说,普氏原羚保护之所以面临重重困难,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研究。但从普氏原羚的保护来看,恰恰是保护促进了科研。

  提起普氏原羚的保护和研究,就不得不提两个人——吕植和蒋志刚。作为职业科学家,他们不光在各种场合呼吁加大普氏原羚的保护力度,而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促进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研究普氏原羚十几年,填补了国内普氏原羚研究的很多空白。

  2004年,蒋志刚撰写了《中国普氏原羚》一书,书中全面总结了普氏原羚研究进展,还探索了普氏原羚的保护问题:目前的草场管理方式对普氏原羚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地社区在普氏原羚的保护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工繁育在拯救普氏原羚中应起到什么作用……这本书成为保护普氏原羚的重要依据。

  谈起普氏原羚保护,蒋志刚说,要想保护这个物种,就必须要建立保护区,但这样会损害的牧民的权益,需要政府出面制定补偿计划。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普氏原羚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对牧民进行经济补偿;同时完全拆除网围栏,让普氏原羚能相对自由地生活。”蒋志刚说。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偶然间与普氏原羚结缘。为搞清楚威胁普氏原羚生存的主要原因,以及网围栏对普氏原羚有何具体影响,她曾经指导学生对上千公里的网围栏做了细致的徒步调查。

  通过调查,吕植的团队发现,只要网围栏高度能降低,对普氏原羚的伤害就能减少。吕植还注意到,网围栏和青藏铁路将本来分散的普氏原羚种群分割得更加支离破碎。

  基于已有的调查,吕植带领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青海湖周边开展社区动员,探索拆除网围栏会对牧民产生哪些影响,她们计划用补偿的方式去应对去掉网围栏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谈起普氏原羚保护,吕植经常用“紧迫”一词来形容。她觉得普氏原羚和牧民之间完全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且越来越剧烈。

  吕植说,作为草场的分界线,也为了限制别家牛羊跑到自己草场里吃草,带有刺丝的网围栏延伸到青海湖周边的每一个地方,草原从此有了主人,但它真正的主人普氏原羚却渐渐被边缘化。

  “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是目前普氏原羚生存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吕植说。

  青海当地政府部门显然也意识到保护普氏原羚的重要性。据了解,青海省林业厅在普氏原羚部分栖息的地方建立了保护站,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了尝试解决网围栏阻挡普氏原羚的问题,青海省还开展了普氏原羚绿色通道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成立了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开展普氏原羚救助和人工繁殖工作,对普氏原羚的数量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但显然,在成立专门的保护区和解决栖息地分割等核心问题上,政府还需大有作为。”吕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