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的“西藏队”

01.07.2015  13:36

  村民们连连感叹,牛羊壮了,草场好了,家里收入增加了,“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尽管是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人员,但呆在西藏的时间比在北京要多得多。他们活跃在青藏高原上的生命禁区里、人迹罕至处,探索高原草业科学的奥秘。他们,就是中科院地理所余成群团队。

  “近年来,我们以科技援藏、人才援藏为主要思路,通过引进区外高端草业科技人才,培育本地学术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西藏地区草业科学研究能力。”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余成群这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这辈子算是交给西藏了

  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的吉纳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余成群团队的一员、中科院地理所年轻的工程师孙维,在这里一扎几年,终于改变了这里千百年来散养动物的习惯,将251户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出来,建设了350多亩人工草地,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农牧结合适度规模经营示范。2013年合作社实现现金分红,户均增加现金收入1234元。

  村民们连连感叹,牛羊壮了,草场好了,家里收入增加了,“看到了科学的力量”。

  在林周县白朗村,中科院地理所武俊喜博士等人帮助村民引种了黑麦草、绿麦草等优质牧草,带领农户改良草地,修建水渠,采用放牧加补饲绵羊养殖技术,白朗村绵羊出栏率从11%提高到30%,原本退化的草地产草量提高两倍。

  可以说,余成群的团队,近年来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他们带领当地农牧民集中养殖改良奶牛、藏羊、藏猪,实施品牌战略,开发国内市场,为示范村户均增收2000多元,其中现金增收占60%以上。

  “我们可以算得上是科学院的西藏队了。这辈子算是交给西藏了。”余成群感叹说。

   五湖四海”的团队

  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联合共建,是西藏高原地区草业学科体系建设和草业技术研发、推广的重要力量。

  西藏传统畜牧业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尽管西藏天然草地面积多达8200万公顷,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天然草地质量差,载畜能力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转型势在必行,而饲草短缺是转型的重要障碍。

  余成群介绍,为推动西藏畜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科技部立项实施了科技支撑计划“青藏高原优质牧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合作,组建项目实施团队。这一团队在高原草业科学研究体系建设、高原河谷地区草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成为西藏草业中心的雏形。

  为继续保留这一来之不易的创新团队,提升西藏草业科学研究能力,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牵头成立了草业中心。

  目前,草业中心核心团队成员共23人,来自区内外十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6人。团队成员包括西藏地区草业科学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力量,其中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1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名。

  核心团队成员中,区外人员16人,其中在藏工作时间最长的将近30年,每年在藏工作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而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余成群长期研究高原草业科学与农牧区可持续发展,已经在西藏高寒地区工作近30年,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西藏科技厅重大专项等重大任务,在高原草业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重大成果,成为西藏地区草业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致力于让牧民增收

  目前,西藏草牧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各项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不论技术人才还是产业开发人才都极度匮乏。面向西藏草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草业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两个工作方向。

  “我们团队的技术研发主要依托草业中心强大的研究实力,重点攻关西藏野生牧草驯化选育与主栽牧草种子繁育、牧草栽培、草产品加工、牲畜健康养殖等草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余成群说。

  “如何让农牧民增收,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余成群进一步介绍,他们承担了西藏重大科技专项“饲草产业专项”,中科院STS计划“促进农牧民增收技术示范”及多项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成果转化项目,提出了牧草种植时空拓展理念,创建了“建成一个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台、构建一套集成适用的农牧技术体系、培养一批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建立一项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科技服务工作框架,建立了典型农业村、半农半牧村、农林牧结合村现代农牧结合示范基地,极大地促进了高原地区草业科学研究与农牧业发展转型的结合。

  长久以来,畜牧业就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产业经营组织,技术更新缓慢,综合生产能力整体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效应,农畜产品未能体现西藏地域的独特价值,盈利能力弱;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公共科技服务与农户技术需求错位,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关键岗位人才,缺少对新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依据市场信息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等。

  对此余成群认为,未来急需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引入适宜科技并重组生产要素,通过培育农牧民新型合作经营组织、构建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提升农牧民技能等一系列工作的融合,全方位整村推进,建设西藏农区现代可持续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样板,为农牧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并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成一个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台,构建一套集成适用的农牧技术体系,培养一批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建立一项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责编: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