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扎堆”效应

05.05.2016  10:15

据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比2014年增加6.39万人,增长13.9%。留学人数的增加在时间、空间上都呈现一定的“扎堆”现象。

短期游学成“新宠”

出国留学需要综合考虑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得起高额的留学费用,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近年来,被很多留学机构“热炒”的短期游学成为了留学选择的“新宠”。短期游学时间短、消费相对较低,对于家庭并不是十分富裕又有出国想法的学生是个很好的选择。这同样也给打算长期留学的学生提供了体验机会,帮助其做好留学准备。

在韩国檀国大学短期游学过3个月的大三学生张学伟说:“选择短期游学主要是为了体验留学生活,这种短期游学体验不光有学校生活,还有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安排。我当时觉得挺不错的,就跟班里两个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

短期游学在为许多学生提供了留学机会的同时,无形中也降低了留学门槛。“现在好多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有国外游学、留学经历,大学期间没这种经历就跟大学生活不完整似的。其实我觉得很多人没必要出国,有些人为了以后简历上好看点,就报个短期的游学,纯粹是为了玩。”张同学补充道。

留学地变另类“中国城”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全球留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208万人,增长到了2012年的452万人,增幅达116.89%。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西班牙、中国分列留学目的国前10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与教育优选联合发布的《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以上排名前10的国家中,有6个国家的中国国际学生占比第一。中国作为留学人口输出大国,在输出留学生的同时,也给当地慢慢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美国作为留学目的地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学府。近年来,其更是新政连连,频频向中国发送“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的信号。据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数据,中国赴美留学生近年来连续以两位数增长,至2015年超过30万,占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总人数将近1/3。

美国的教育是“生意”,而中国留学生是“大客户”。面对中国留学生,美国各州政府和公立高校自然喜笑颜开。美国各州公立大学由州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而扩招留学生让州立大学富了起来。由此,不但州立大学有钱扩建,还给州政府省下一大笔开支。除此之外,中国留学生独特的消费习惯,带旺了美国大学城的酒吧、夜总会、超市、奢侈品店及车行、房市等,形成另类“中国城”。

面对中国的这股留学热潮,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愁。在纽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的丽贝卡·卡尔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留学生是她授课的一大“负担”,她不得不为他们能听懂讲课而作出改变。在她看来,很多中国学生水平完全不够格。“他们几乎不懂如何理性分析一段文章是什么意思,要达到理性思考或写作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罗杰·格拉哈姆教授也有同感。他表示,在该校的会计学研究生中,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美国学生。“我还应坚持原先的教学目标吗?还是做些调整来迎合中国学生的水平呢?”

此外,有舆论认为,鉴于中国留学生在班级里的比例,美国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合乎情理的。至少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花了大价钱来美国“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量身订做”的教育也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为留学生“量身订做”教育,出国留学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国内的教育是根据中国学生的的特点制定的,自然更适合中国学生。

是否逃离“扎堆”?

“扎堆”留学也让中国留学生在选学校时产生了困扰。“中国人本来就爱抱团,人多了,虽然大家凑一起娱乐活动会很热闹。但这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中国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人的圈子里。虽然都出来留学了,却还是混中国人的“圈子”,这样就会少一些难得的经历。”在英国伦敦艺术学院学服装设计的陈璐(化名)说道。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孙凤泽表示,很多中国留学生过着“课堂上课、图书馆自习、宿舍里跟其他中国人打游戏”的生活。“大家好像都认为只要读好书、考好试就行了。这很可惜,因为拿到美国文凭后,你对美国来说只会是个过客。”

在美国的大学中,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东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伊利诺伊州大学分别排在国际学生人数最多大学的前5名。截至今年3月,在上述5个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数量超过了1万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国际学生数量占了相当比例。

中国留学生俞少尘决定来美留学时,经过再三考虑,选择了规模较小的私立学校德雷克大学。原因之一就是不希望扎到州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堆里。“我比较喜欢小规模的学校,虽然德雷克也在扩招,但始终有一种‘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在传承。”面对这种“扎堆”选择高校的情况,在州立大学读书的中国学生中有一些人正在考虑转校。他们表示,不想在跨越了半个地球后仍然感觉像是在国内上学。逃离大城市和知名公立大学,似乎成了留美中国学生择校的一个新趋势。

(责编: 央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