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人权保障纳入法治化轨道
6月8日,国新办发布《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全面展示和回顾了2014年我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专家,请他们深入解读。专家表示,我国的人权保障正加速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将国家意志落墨为明确的法律和规划,为人权事业保驾护航。
■ 法治与人权事业相互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柳华文认为,近年来,中国人权事业呈现出依法推进、全面推进和渐进推进的重要特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法治与人权事业相互促进,并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柳华文说,从新发布的白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就:201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2%,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6%和86.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司法透明度、保障被羁押者人身权利、依法打击恐怖活动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柳华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成为中国时政的关键词。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依法治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成发展中国法治和人权事业的重要纲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新发布的人权白皮书指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人性尊严的捍卫、基本人权的落实”,可谓掷地有声。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智航表示,近年来,中国确已意识到公正审判权在中国的实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切切实实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来不断推进这项权利的发展。
■ 社保和环境权利为当前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全面建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满洪杰告诉记者,2014年,中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体现在使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等诸多方面。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公正审判权的保障得到加强,少数民族权利、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利、残疾人权利继续受到重视。
在今年的白皮书中,环境权利依旧突出,被单列一节。从中可以看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有许多新的举措。比如,国家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强化了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责任,明确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和环保义务。
对此,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颖侠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环境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以及环境司法和执法领域的一系列新举措,是中国环境法治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它们必将更好地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实现。
■ 中国人权用成就回应抹黑
虽然,我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已经尽善尽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权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期盼相比,有时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中国欢迎外界的善意批评,但反对恶意抹黑。
柳华文表示,人权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由来已久,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种情况也时常在国际场合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坚持将人权政治化,开展人权外交,时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品头论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现在已经注意到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但是在国际社会活跃的人权非政府组织多是来自西方国家,或以西方国家的人权观为背景,致使国际舞台上的代表性严重失衡,话语权常被滥用。
“条条道路通罗马”,人权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实现人权的道路却绝非单一。“中国主张各国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对于西方国家或者非政府组织等进行的人权抹黑,中国令世人瞩目的人权成就是最为有力的回应。”柳华文说。
原标题:中国把人权保障纳入法治化轨道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