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高清大图”

25.09.2014  13:18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启幕之际,中国为世界捧出一份大礼——世界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集。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潘基文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手里接过这份礼物,对中国政府信息共享的举措表示赞赏,称这一慷慨捐赠非常及时。

   他说:“这一详尽的数据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监测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变化”。

   这套凝聚了中国科研人员4年心力的地表覆盖图,基于遥感技术获取海量数据,涵盖全球陆域范围,包括耕地、水体、林地等10大类地表覆盖信息,有助于各国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这套地表覆盖图将地球无缝表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提供基本底图,对于全面掌握地球变化,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能力意义重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指出,在此基础上,全球人口变化、城镇化、水资源调配、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有了决策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技部已利用这一数据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此外,数据还将服务于全球变化研究,准确评估全球碳循环、温室气体排放等。

   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正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力量的又一次汇聚,争取为明年气候变化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增加政治推动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助推着中国碳排放总量上升为世界最大。近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会采取强有力的行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指出,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共赢,核心的问题是必须依靠技术,要有技术创新。

   在物联网还没有覆盖全球当下,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是当代生态环境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中国科学家利用现代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技术,围绕全球和区域变化及响应中的核心问题,开展生态与环境变化及相互影响的多尺度时空分布评价、变化监测与趋势模拟研究,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中国一直在努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社会高度关注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和由此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雾霾等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环境问题,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共识不断加深,推进低碳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大政方针取向和战略任务。

   由科技部立项研制的国内第一个二氧化碳监测卫星已于去年7月转入初样研制阶段,并有望在2016年发射。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完成了地面应用系统初步设计,正着力开展相关产品的科学算法研究。同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温室气体监测仪的研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同样将于2016年搭载风云三号第四颗气象卫星升空。

   综合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和国内外其他卫星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和分析,被列入2014年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

   中国遥感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正在被更广范围的世界所认可。纽约时间9月2日,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向全球正式发布“大数据应对气候挑战”获奖项目名单,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团队成为全球九个获奖团队之一。

   这一项目在9月23日召开的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得到宣传展示,预示着中国对气候变化从认识到行动的转变。

   杨军指出,遥感技术是观测和了解地球气候系统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手段,中国遥感科学工作者们希望,通过遥感科学数据的应用,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能力,进而提高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正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峰会上发表题为《凝聚共识 落实行动 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体系》的讲话。他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奉献出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遥感制图数据产品,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际空白,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李朋德说,中国科学家们还将继续努力,“用遥感和物联网技术,研判地球的健康与否,推动全球政治家们开出正确的环境治理处方,共创人类美好生态家园。

  原标题: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高清大图

(责编: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