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57万创业青年传统服务行业占比八成
“北京团市委历时一年,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科学的“青年群众”大调研,5000余名团青干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面访青年。大调研对北京青年的29个群体进行了全维度系统调研,共计完成10万余份面对面问卷访谈。调研对象覆盖首都1%的青少年,内容涉及各类青少年组织和群体的数量、分布、群体特征和利益诉求。本报今起刊登专版,对此次大调研中的部分青年群体的调研成果进行系列报道。”
昨天下午,2014年首都青年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上,主办方北京团市委正式发布了一份《北京市创业青年群体调查报告》。调研组对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57万创业青年群体发展状况按照科学抽样进行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的群体特征勾勒。
他们或许并不在意生活,但却非常在意梦想,渴望施展自我的舞台,这是很多创业青年选择留在北京的重要理由。那么,这群“追梦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怎样?横在他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他们距离成功究竟有多远?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北京团市委历时一年,对全市57万余名创业青年进行了全面摸底,首份《北京市创业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出炉。调研显示,57万创业青年传统服务行业占比八成,创业青年中非京籍占一半。
传统服务行业创业青年占比近八成
此次调研的创业青年群体是指年龄在18至40周岁并在北京市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5年以内(含5年)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含合伙人)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报告》称,全市57万余创业青年平均年龄为32.25岁,这些80后里,非京籍的“北漂族”占了55%。
据统计,北京青年投身创业总量最多的三个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243691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19777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1281人。传统服务行业创业青年占比近八成,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创业比例最高,达到48.8%。
流动毕业大学生、工业园区中的青年产业工人、新兴信息产业基地创业青年、文化艺术行业青年等几类核心人群,他们的聚集分布与整个北京城里的经济产业、行业分布、中关村各科技园区地形图基本重叠,比如上地、回龙观、中关村、建外、望京等街区相对密集。
流动大学毕业生渐成创业主流
此次调研发现,流动大学毕业生渐成创业的主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群体占创业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不再选择过四平八稳的就业路子。他们之中有5.7%的人留过学,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其他城市地区。
84.7%的受访创业青年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他们中甚至有25.7%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数据显示,追求个人财富、把握自己的命运、证明自己实力是他们选择创业之路的三大理由。
七成创业者月收入未过万
此次调研发现,盈利、保本、亏损的经营者各占三分之一,73.5%的创业青年月收入在万元以下,金字塔塔尖上的那一拨人永远只是少数,不少创业青年还在为谋生而艰难努力着。
“生存”依旧是“北漂”创业者们的头等大事。从支出数据来看,创业青年开支花费最大的三项依次是房租或房贷、吃饭、抚养子女。其次还有社交应酬和娱乐(12%)、水电气及日常用品(8%)。
提起房子,大多数创业青年都被戳中痛点,买房都觉遥遥无期。出门开一辆汽车,往往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特别是需要经常出门洽谈生意。因此拥有私家车是“北漂”创业者的“刚需”标配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5.7%的创业者自己买了车,多数人每天出行依旧是挤地铁,坐公交。
22.9%创业青年不了解北京创业政策
《报告》还提及,“北漂”青年因其较大的流动性,党团组织跟进覆盖相对偏弱。创业青年中共青团员占到20.4%(28岁及其以下的占23.8%),共产党员比率仅为15.9%。
在公共生活领域,创业青年们对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优惠的创业政策,以及畅通有效的人才机制表现出高度期待。排在前五位的培训需求分别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税、人际关系、投融资。可见,该群体整体呈现出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22.9%的创业青年并不了解北京的创业政策,30.8%的创业青年从未享受过政策。信息渠道不畅,主要源自沟通交流平台欠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希望成立政府主导的青年创业联合组织,并愿意加入。
对话
“乔布斯当年创业环境很值得我们借鉴”
对话人:团市委创业青年调研团队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刘平青
北青报:作为调查团队的专家组成员,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刘平青:首先这次调研结果可能会改变一些人对创业者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以前人们通常认为创业就是为了发财,实际上不是。调研数据显示,当老板未必能赚大钱。比如七成的创业者月收入都没有过万。
我们的团队在调研数据和分析方面都做得很扎实,采的数据比较稳妥可信。一方面考虑访谈时被调查人的数据合理化低估,也就是说自己报的数字可能偏低;另一方面考虑传统行业的创业成本日渐攀升。
北青报:创业青年的创业成本攀升具体指哪些?
刘平青:这几年北京人工成本和土地租金的上涨,给创业者带来不少的经营压力。打个比方,在海淀雇一个人租一个20平方米的房子,这两项成本就接近1万元。与之对应的,收入和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
北青报:北京创业准入门槛逐渐降低,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您觉得优势有哪些?有什么建议?
刘平青:通过调研发现,多数的创业者为“北漂”,他们大多趋于理性,不会一头扎进创业大军;同时,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所具有的巨大的购买潜力,又让他们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年轻人,有激情和梦想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你卖什么,怎么卖,卖给谁。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需慎重。
北青报:在调研中提到团组织和党组织的覆盖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您对此有什么想法?
刘平青:创业,说白了就是找市场,而政府的主要职责便是维护好市场秩序,带来稳定和规范感。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也许不缺想法,但缺少机遇以及专业性的技能和素质。我认为,通过相应的组织方式,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些方案都是很可取的。对照国外,像乔布斯当年创业时,他在硅谷地区热衷参与各种互联网创业的论坛或沙龙组织,这些团体组织都是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这些尝试,很值得我们借鉴。
个案
草根村官创办乡村旅游公司
今年30岁的李彪是2007届的大兴区村官,是土生土长的大兴小伙儿。现任大兴青云店镇东辛屯村党支部副书记。当北京青年报记者接过他递来的名片时,发现上面还有另一个头衔,北京福地青云旅行社总经理,主营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汽车租赁等业务。
职高毕业时,李彪曾在大兴区的巴士公司开小公交。大专毕业,李彪软磨硬泡,说服班里30多个同学,东拼西凑买了第一辆红叶车,开启了自己的“拉活儿”生涯。从起初做十里八乡的包车服务,到后来跟着户外爱好者穿越无人沙漠,李彪不仅一年回本,还添置了新车。“创业之初,挣的就是辛苦钱”。
经过3年滚雪球式的发展,李彪的租车公司扩充至6辆大客车,员工扩充至十几个人。不做租车生意之后,李彪又承包了北京某旅行社的一个网点。
2010年,他从镇团委听说了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这个项目。除了能够提供5万元的无息贷款以外,最让李彪心动的就是有30余次的培训课程。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再加上对以往失败教训的总结,李彪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办法。
通过YBC的平台,李彪还结识了一群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同学之间还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2012年,东辛屯村着手打造“民俗旅游文化村”,由于李彪有过搞旅游的经验,所以被调动到东辛屯村,协助旅游开发和管理。
他认真分析了村里的地理位置、特色文化、传统美食等,在东辛屯村的旅游开发工作中提出很多自己的建议。
后来,李彪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由个人出资创立了北京福地青云旅行社。
短短一年时间,大兴青云店镇东辛屯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小村子,一跃成为京南民俗旅游热点村。日均接待游客300至1000多人次,每户月均纯收入6000至20000元,并解决了本村100多人的就业。
原标题:首份《北京市创业青年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出炉 57万创业青年传统服务行业占比八成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