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吉隆镇:劳动升腾希望
新华社拉萨5月1日电题:震区吉隆镇:劳动升腾希望
新华社记者记者黄兴、王守宝、张京品
天刚蒙蒙亮,咋暖还寒,冷风嗖嗖吹起,28岁的吉隆镇卫生院医生拉巴卓嘎在闹铃的催促下,揉了揉疲倦的双眼,开始打扫“帐篷诊所”的卫生,整理当天安置点急需的药物,开始接诊前的准备。小小帐篷里摆满了药品和医疗器械,她娴熟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拉巴卓嘎一袭白大褂,眼睛有些发红,脸色惨白。地震带来的伤痛仍挥之不去,地震咆哮而至,丈夫被砸伤腿骨骨折,2岁的宝贝儿子也脱臼。作为医务人员,拉巴卓嘎很是抱歉,她现在全身心投入到卫生院工作,根本无暇照料自己的亲人,只能拜托姐姐帮忙。
地震之后,安置点的群众小伤小病不断。没一会儿,吉隆村的巴桑就急急忙忙赶来找拉巴卓嘎,孩子的手还是有点肿,拉巴卓嘎急忙给她开了药,嘱咐按时服用。巴桑后面,还有村民在排队,看病拿药,拉巴卓嘎忙得团团转,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天气透着几丝寒气,同样一大早就在忙活的管道工周顺平抹了抹清鼻涕,继续手上的工作。为给安置点群众更方便地喝上水,他和搭档已熬了好几个晚上。需要铺设的几百米水管交错纵横,他拖着机器跑来跑去,裤腿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泥垢。任务重,这个多年的管道工手上已磨出了水泡。
劳动者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劳动创造新的生活。在吉隆镇灾区,无数劳动者以辛勤劳动支持灾区的受灾群众。在他们的努力下,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
在安置点的就餐点,战士石野每天六点就起床,准备安置点2000多群众的早餐。“炒菜的锅大,直径都是一米多,一锅菜炒下来挥汗如雨,背脊上已是湿漉漉的。”群众吃饭,他帮助老弱病残孕的人;吃饭的人太多,石野还维持起秩序来。
群众吃一顿饭,从开始到结束一般两个多小时,石野一天就需站6个小时。等群众吃完饭,石野和战友才能囫囵吞枣吃上几口,然后洗刷炊具,帮炊事员准备群众的下一餐。
在安置点的“帐篷村”,新的希望已经升腾。10时许,年轻的妈妈拉姆央金开始烧水洗头,浣洗衣物,梳妆毕,她打开家中的电视,唤醒熟睡中的孩子开始吃早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