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来清华开讲:对待藏族文化,是去想象还是去观察?
中国西藏网讯 11月7日晚,作家阿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想象还是观察——谈谈当下流行藏族文化观”的讲座。讲座中,阿来深度剖析了“藏文化热潮”出现的原因,就怎样客观、理性地看待藏族文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讲座后,阿来针对“年轻一代藏族知识分子应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发展”接受了中国西藏网的专访。
△图为作家阿来在清华举行讲座
西藏不应是一个“形容词”
阿来认为,对于西藏和藏族文化的研究自古有之。在出现“藏族热潮”之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出于学术界,因此相对客观、理性。直到80年代末,人们物质欲望开始得到满足,社会也变得相对复杂。这是以“想象”乌托邦代替一个“实体”西藏的时代背景。从此,西藏从“名词”变成了 “形容词”,这个词等同于圣洁、神秘、纯净。人们更愿意选择性地去看待西藏,因为这样可以满足自身的想象,并从藏族文化中找寻自己缺失的那部分人性。
文化宗教不能想象
阿来认为,藏族文化特点之一就是与宗教紧密相连。宗教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与藏族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待文化宗教不能持一种过度浪漫的心态,而应严肃对待,“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容不得只凭想象去判断”。
纵观阿来的文学作品,他试图将一个真实的藏族世界呈现给读者。这种呈现,有诗歌中对藏地大美河山的歌咏,也有小说中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反思。
△图为讲座后阿来为读者签名
不以民族差异减弱“法的精神”
对于“怎样看待民族融合过程中,应用文化伦理还是法律制度对行为进行约束”这一问题,阿来这样回答:“我有许多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朋友,他们从长期的基层工作中得到一个共识——不能以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减弱执法力度。”阿来认为,文化伦理是“道”,而制度法律是“理”。“理”是一个短期内有效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因此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文化伦理这个“道”,可以通过较长一个时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规范。
用理性思维冲破“想象”
就藏族文化怎样自处、怎样与人类文明交互发展,作为藏族作家的阿来这样说:“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藏族保证了文化上的完整性。”但作为藏族,他认为只保持这种完整性是不够的,而应去分享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历史上的藏族知识分子,大都是佛教徒或僧人,他们书写的文化中有太多的宿命论。但这一代年轻的藏族知识分子 “比任何一个时期接受现代教育都多,是有条件用现代的眼光、理性的思维观察藏族文化的。”阿来希望,藏族青年一代能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用一个客观的视角,传承、弘扬和发展藏族文化。
阿来,四川省马尔康县人,作家、诗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无党派代表人士。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中国西藏网 文、图/宋家丽)
(责编: 胡英 郭爽)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