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将开设“非遗学堂” 专家免费进行授课讲解
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群艺馆”)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创作文艺作品,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机构。长期以来,群艺馆一直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职责。
2016年 各项文艺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2016年,自治区群艺馆举办专题培训班23期(次),开设常态化培训班120期(次),受训人数达2000余人次,比上年增加近500人次;选派辅导老师深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辅导培训17人次,比2015年增加8人次;举办各类展览21期(比上年增加4期),参观观众20余万人次,比上年增加近3万余人次;在剧场举行文艺演出、学术报告等21场,观众5千余人次,基本上实现了“天天有培训,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展览,季季有汇演,年年有精品”的目标。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自治区群艺馆推出了“3·28文艺演出”、“全区少儿才艺大赛”、“‘文化遗产日’藏戏展演”、“指尖神韵——藏族唐卡艺术展”、“ 新年笑星汇”等“三贴近”的文化品牌活动,目前这些活动已被推荐到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全国重点文化资源共享建设项目内容。其次,自治区群艺馆基层艺术团去年创作了以《妙音踏舞》、《太阳照耀雪山上》为代表的10余个歌舞节目,其中《妙音踏舞》荣获第17届群星大奖,《太阳照耀雪山上》荣获区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同时,自治区群艺馆始终注重国际间、民族间、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工作,2016年全年参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3次,邀请全国文化交流志愿团10次、200余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8次;组织团队赴内地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展览展示活动11次,为西藏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为了改变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自治区群艺馆组织专人完成了“望果节”、“ 雪顿节” 的拍摄整理和除昌都以外100余支民间藏戏队的普查调研工作,完成了10名高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编撰出版了《西藏非遗图典》、《西藏农耕文化图典》、《岭国妙音——格萨尔音乐集》等9种图书音像制品,既有效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对基层保护单位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
2017年 继续传承和保护先进文化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在全新的2017年,自治区群艺馆将继续以传播先进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己任,举办那曲地区、日喀则市、林芝市等部分县区的培训班;举办全区民间艺术团(声乐)培训班、(相声小品)培训班和(歌曲)培训班;举办“春雨工程”(大讲堂、大舞台)系列活动;举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举办“非遗保护与数字化建设”培训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文化志愿者”培训班等系列培训班。
除此之外,自治区群艺馆还将编辑出版《西藏少儿钢琴培训教程》、《藏戏基础知识》、《首届西藏油画作品展》、《雪域少儿歌曲》第五集、《传统八大藏戏剧本》、《西藏民间藏戏队图典》、《西藏藏戏面具艺术》、《西藏风物志》、《嘎尔鲁乐谱修订版》、《藏族童话故事》、《谜语小册》等出版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作为文化资源大区,截至目前,我区共有藏戏和格萨尔两项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品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89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4批323项,其中就包括扎年琴的制作技艺和弹唱技艺。扎年琴作为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传统乐器之一,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的弹奏技巧,自治区群艺馆将于今年举办“高原琴韵”首届扎年琴演奏大赛。还将开设“非遗学堂”,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邀请非遗专家免费进行授课讲解。
除此之外,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和收集整理,自治区群艺馆已陆续编撰出版一系列西藏农耕系列书籍和影像资料,其中包括《西藏农耕劳动歌谣》、《西藏传统农耕用具图典》、《西藏农耕文化》、《西藏四季农耕活动》(DVD)和《西藏农耕工具制作技艺》(DVD)等。其中《西藏传统农耕用具图典》就包括17类农耕用具生产技艺和300余幅实物图片,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西藏各类农耕用具的名称、材料、用途和生产技艺等。2017年,自治区群艺馆(区非遗保护中心)将完成“西藏农耕展厅”的布展和对外开放工作,布展并开放“西藏面具艺术展厅”,建立“西藏风筝文化展厅”等。
(责编: 刘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