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讲述佛教文物中的文化传递
中国西藏网 近日,一场主题为《悲愿善心》的讲座在首都博物馆举行。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杭侃教授,结合首博正在展出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中的佛教文物,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杭侃教授。
杭侃说,一般学术上认为,佛像艺术的产生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希腊、罗马都有制作英雄雕像的传统,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希腊移民信仰佛教之后,把信仰融入雕像当中,佛像就此产生。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多地向民间传播,利用了很多艺术化形象的语言,所以又被称为“像教”。
△讲座现场。
在2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杭侃以佛教在国内传播的时间为序,列举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二十余件佛教文物及佛教遗址。对于每一件被推荐的文物,杭侃不仅展示图片,还列出了与其对应的古籍文献和当代研究,并对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杭侃认为,“佛国毕竟是人间”,佛教有很多世俗题材,其实正是人间的反映。以佛像为例,它的风骨、造型、样式,甚至是衣着配饰,都与其建造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建造者和信众的偏好密切相关。既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随性而为。
佛教传播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美学发展史。杭侃以图文配合视频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敦煌莫高窟254窟的舍身饲虎图。这幅完成于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的壁画,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萨埵太子,为了救老虎而牺牲自己肉身的故事。故事分为:入山见虎、投身跳崖、以身饲虎、利木刺身、再次跳崖、再次饲虎、虎啖萨埵、找见残骸、抱尸痛哭、起塔供养共十部分,全画不足2.5平方米,情节紧凑简练,构图精妙合理。
杭侃认为,中国文化受佛教影响很深,不了解佛教文化也就没办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说世界、因缘、烦恼、解脱、五体投地等等,都与佛教有关。
在讲座的最后,杭侃还特别提到了明梁庄王墓的考古发现。2001年,考古人员在湖北钟祥市发掘了明梁庄王墓。墓内出土的5000余件精致文物中,包含了5件与藏传佛教有关的文物——2件金质大黑天造像,3件镂空的“十相自在”。其考古价值,被称为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
讲座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一展现,精致丰富。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所承载的历史维度,也更值得梳理、研读。(中国西藏网 图、文/杨月云)
(责编: 吴建颖 郭爽)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