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红旗小学:双语教育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在地球村时代,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密切,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多语言教育。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同时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甚至英语等外国语,也是因应了这一趋势。在中国西部的青海省的藏族自治州,藏族孩子们在学习传承本民族语言藏语的同时,也掌握了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钥匙。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红旗小学的一堂五年级的藏语文课。一群十岁上下的孩子们跟着他们的藏文老师高声朗读课文。说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藏语,读的却是远在万里之遥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闪电的内容。藏文老师看周德吉(女)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藏语文课,这里的孩子们一周要上六节。她说,学校的孩子们,无论是藏族,还是汉族,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藏文。对于这样年纪的孩子来说,学起藏文来并不轻松。尽管如此,藏族孩子们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我们学校的学生娃娃普遍都有兴趣(学习)藏语文。因为自己父母祖宗都是藏族人。有些(孩子课外)上补习班的也有,有些(孩子)回到家里看藏文的课外书。”
即便对于藏族人来说,像这样正规的学校藏文教育,几十年前也是无法想象的。角巴东主是青海省研究格萨尔文化的学者。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个普通牧民家庭的他在新中国的学校里接受了正规的藏文教育,成为海南州第一个藏族大学生。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寺院或者私人学校的藏文教学只针对极少部分人,其他人只能通过自学来掌握自己的民族语言。
“我是解放以后出来的。我从小学七八岁开始进了学校,开始学藏文。解放以前,学校完全是寺院式学校,(不是)所有人(都)去得了,所以文盲百分之七八十了。懂一点的都是自学,藏语自学的。自学怎么学的,就是一些民间文学,民歌、山歌,说唱格萨尔,一字一字的学。”
角巴东主介绍说,学习藏文的关键是掌握语法,而语法必须经过老师的辅导才能学好。他引用藏族谚语“没有老师的学生就等于没手的人爬山”,来形容自学藏文和学校教育的效果差异。这也凸显了学校藏文教育的必要性。事实上,学校开设藏文课也深受藏族孩子家长们的欢迎。在红旗小学校门口,记者遇见了藏族小姑娘才永卓玛的妈妈。这位藏族妈妈告诉记者:“学校里的藏文授课对孩子是有提高的。不容忽视,我觉得。毕竟它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嘛,拼音开始学,然后词啊,句子啊,一步一步学嘛。(这)是一个积累(过程),我觉得挺好。”
红旗小学的藏族学生比例接近98%,但藏语言并不是他们的唯一授课语言。 孩子们一周上六节藏语文课,同时也上六节汉语文课,其他的课程则用汉语来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语教育模式。像玉树这样人口以藏族为主的地区,双语教育意味着什么呢?红旗小学校长蔡占山认为,多学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多一个机会。
“像我们这个地方,你看是高原地区,有时候像畜产品(交易),(要与外界)进行交流,那你多懂一种语言,对自己的生活也好,对自己以后的就业也好,都有好处的啊。”
前述那位叫做卓玛的藏族小姑娘不仅会说流利的汉语,还能说着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卓玛的妈妈也乐见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语言。
“不管是我们的普通话也罢,英语也罢,毕竟小孩长大了多学一门语言,也是好的。”
玉树州教育局周明邦副局长也强调,学习汉语是“看外面世界”、找工作和求学的手段。
“要让我们的学生最终走出去,必须要学会汉语,这是最起码的。你不懂汉语,你出不去,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学会了汉语可以融入到一些专业的学习当中。因为我们国家的高校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拿藏语给你来授课,一部分学生要进入纯粹拿汉语授课的高等院校去深造,然后回来就业。”
周明邦副局长介绍说,2008年以前,玉树一直采用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学生的汉语水平会高一点,但是藏语的应用相对要少一些。为了提高藏语教学水平,玉树州开始试点用藏语进行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在基层学校,选择了一些乡村以下的学校,尤其在数学这门课,采取用藏语,用母语授课这种模式。最早试点的今年6年级已经毕业了,整体效果还不错。既能提高数学的教学,也能提高藏文的教学。孩子们接受起来比拿纯汉语授课可能要好一些。”
在当地,双语教育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孩子们能够轻松自如地在两门语言之间切换。
“回家去的时候有时候用汉语说,有时候用藏语说,跟朋友交流的时候用汉语说。”
像才永卓玛一样,不少藏族孩子在家里说着藏语,在学校里说着汉语,有的孩子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在传承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与其他文化交流的钥匙。这应该也是双语教育的意义所在吧。
原标题:走进藏族人家——双语教育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