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走进北京,背后有什么不寻常的故事?
有一种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5000米的高寒区域,包括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世界总量的约92%以上在中国。这就是牦牛,藏语称为“亚克”(གཡག)。12月15日,“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500余件展品悉数亮相。其中,有3处展品背后的故事有些不同寻常。
展厅外墙上这张放大的照片,画面有些模糊。参展的人们络绎不绝,经过此处都只是匆匆一瞥。很少有人知道,这张照片是由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亲手拍摄的。茫茫藏北草原,一头驮载着食盐的牦牛永远地倒下了,再没能跟上远去的驮盐队伍。盐粒洒落一地,它的头却始终朝着前行的方向。岁月更迭,长沙漫漫,吴雨初偶然见到这个场景,深受触动,用手中的傻瓜相机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
一位藏族诗人曾写道:“雅鲁藏布江上的牛皮船,曾经是一个民族动荡的房间。”一只牦牛皮缝制而成的船,安静的放置在展馆一隅,鲜有人知这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吴馆长讲述,一次他在拉萨郊区的俊巴村了解到,20多年前,县里给俊巴村分配了第一台拖拉机,当时村里没有桥,饱含现代意味的拖拉机,还得由传统运输工具牦牛皮船装载着渡过雅鲁藏布江。吴馆长不禁感叹:“现代化到来的过程是多么有趣啊。”
展览中有一个部分名为“功勋之舟”,表现了牦牛在人民解放军进藏、和平解放西藏、修筑青藏、川藏公路中承担着运输物资的重任。现场有一位藏族藏学家,他也曾经是进军西藏的一名解放军战士,遥想亲身经历颇为感触:“当时藏族群众用了几十万头牦牛为我们解放军运输物资,成为最壮观的一道风景。此外,解放军在进藏过程中也得吃牦牛肉、烧牦牛粪、靠牛皮船过河。”
这位藏学家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有20多万头牦牛支援三路红军走过雪山草地,毛主席将红军长征又称为‘牦牛革命’。”吴雨初曾经总结“牦牛精神”为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这三处展品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有了直观感受,其中蕴藏着动物与人类间的温情脉脉,似乎也温暖了首都的寒冬。(中国西藏网 图文/李元梅)
(责编: 周晶)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