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老头”到清华 班禅大师关注 “00后”争相要他签名
11月30日下午,北京,微霾。清华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传出悠扬的牧歌,教室里人头攒动。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学者,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亦有稚嫩懵懂的孩童,他们在共同等待着一个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先生。
△吴雨初馆长倾情讲座。摄影:央金
受清华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的邀请,吴雨初馆长带着对牦牛的特殊情感、带着自己的传奇经历、也带着西藏牦牛博物馆建馆历程中一同并肩奋斗过的志愿者,走进清华大学,为师生们倾情讲述他追寻牦牛的漫漫长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还得到了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关注。班禅在微信中写道:“我去过他牦牛博物馆,很不错。”犹记得在今年世界博物馆日前夕,班禅到西藏牦牛博物馆参观,亲自提写了藏汉文馆名。
△班禅大师留言 来源:西藏牦牛博物馆官方微信
吴雨初说:“无论我们从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或是新藏公路任一条线路进藏,只要是看见牦牛了,那就是到藏区了。青藏高原是牦牛生活的地方,这里同时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族群——藏族。他们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他们代表着我们人类对高海拔地区的坚守。”
吴雨初说:“伴随着藏族人民走过几千年的动物种群——牦牛,它很早地成为了高原的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事实上,牦牛早于、高于、大于、普于后来的藏传佛教文化。但是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
对于牦牛和博物馆的相遇,吴雨初说:“2010年的一个冬夜,‘牦牛’和‘博物馆’像电脑屏幕上的动画一样出现我的梦境中,让我萌生了办牦牛博物馆的想法。我要做的这个博物馆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们来认识西藏。后来我多方搜集资料,做成了一个PPT,没想到得到了不少领导、学者和朋友的赞同。”2011年,在离退休还有3年时,他辞去一切官职,带着对牦牛深沉的感情,带着明知是冒险却要勇敢一试的勇气,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西藏。
对于艰辛而感人的筹建过程,他这样说:“我们的藏品从零开始收集,虽然筹建过程很艰辛,但收获更多的是被理解的喜悦,没想到有那么多群众自发来捐赠。”在北京市援藏资金和项目的支持下,他踏上“寻牛”之路。1年多时间,行程2万公里,吴雨初几乎走遍藏区,收集2000多件藏品。可以说,是爱,铸就了今天的牦牛博物馆。
对于镇馆之宝,他这样说:“我们不是开古董店的,不存在镇馆之宝的概念。所有馆藏,在反映牦牛与藏族人关系的意义上,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那就‘牦牛粪’吧,高原之宝啊。”
△“00后”小朋友求签名。摄影:央金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在现场这样回忆:“八十年代我就认识了吴雨初先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在外人看来,无论仕途等其他,他的一切都是顺风顺水,但是放下这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敬佩。”她说:“刚开始吴先生说建牦牛博物馆的时候,我没有像很多人一样觉得不可理解,我当时一听就大概知道他想要干什么。今天眼看着这一切都实现了,向他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敬佩。”
吴雨初和牦牛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他看来,牦牛精神可以用“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十二个字形容,而牦牛精神也是藏族人的精神寄托。眼前这位年过花甲、笑称自己是“亚格博”(藏语,意为“牦牛老头”)的老人,不正是这牦牛精神最好的诠释者吗?(中国西藏网 文/央金)
(责编: 刘莉)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