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筑和谐
本报记者 张尚华
坚持每年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全方位提标扩面;
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
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指示,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今年9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那曲地区调研时强调,“要始终坚定增进人民福祉。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向基层农牧区倾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
今年5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来到夏尔巴人聚居的定结县陈塘镇调研边境地区精准扶贫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指出,全面小康一个人群都不能少,要因地制宜,夯实基础,紧密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边境乡镇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入群众的土壤里,才能真正地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民生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曲地区儿童福利院24岁的才培最近特别高兴,他刚考取了昌都市公务员。不久前,吴英杰书记前往那曲调研时专程来到福利院,勉励他好好工作,用实际行动回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才培充满感激地说:“都是党的好政策,我才过上了好日子。”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在西藏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改善民生不仅关系到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民生十件实事”到“11项惠民新举措”、从“安居工程”到“供暖工程”、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西藏民生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民生工程涉及安居、就业、低保、社会救助、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等,惠及各民族各阶层,尤其是城乡贫困户、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赢得了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热烈拥护。
行胜于言,春风化雨。
清晨,阿里地区普兰县霍尔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白玛拉姆正在上音乐课。“我喜欢演奏乐器,所以选了音乐班,希望长大后能在舞台上表演。”作为民生工程的受益者,白玛拉姆喜滋滋地说,“现在不仅上学不用交钱,还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拉萨市加快实施“民生安市”战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体系建设,优化就学、社会保障“两大环境”,改善医疗、居住、交通“三大条件”,引导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大力推进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那曲地区坚持民生保障优先投入、民生项目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着力办好七个方面惠民利民实事好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昌都市强化“一精准四重点”为主的民生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着力打好教育翻身仗,努力提升综合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民生改善新突破;
日喀则市健全民生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和作用发挥机制,加强引才、留才、用才配套制度建设,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民生领域人才队伍;
……
问效于民、问计民生、问需民生。全区各地市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持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秘境到藏东明珠,“民生优先、民生先动”的民生理念已在雪域高原深入人心,一系列惠民生的新举措,把各族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民生政策落实有力——
让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以前在家里养牛,现在人畜分开;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健身设备安装到了村里,锻炼身体的人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昌都市八宿县白马镇珠坝村村民嘎泽培高兴地对记者说。
珠坝村的变化,得益于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八到农家”工程建设。
住得更宽敞,行得更通畅,环境更优美,社会分配更公平……自治区按照“努力使全区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始终秉承爱民、利民、惠民理念,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重点向农牧民、基层、弱势群体倾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公共卫生普及,均等化水平提高。“十二五”期间,投资18亿元建设卫生基建项目,卫生机构增加至1435个,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教室更加明亮,教育更加公平。“十二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入达117.89亿元,教育“三包”标准连续五次提高,建立了涵盖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就业渠道拓宽,生活更有保障。“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6.9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467万人次;
住得更加宽敞,生活更加幸福。“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278亿元,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230多万名农牧民乔迁新居;
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变越宽。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通道”为主骨架,以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为半径,基本辐射藏中、东、西三个经济区的公路网已经形成,东连四川和云南,西接新疆,北连青海,南通印度和尼泊尔,地市相通、县乡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公路技术等级和行车条件不断提高改善;
……
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浸透着党中央浓浓的民生情怀,更镌刻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倾心、倾情、倾力把民生搞上去的坚毅步伐,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让百姓感到安心、舒心、暖心,也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盼。
全面小康,不让任何人掉队。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劲、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民生成果百姓共享——
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走进昌都市卡若区邦达街居委会居民尼玛多吉的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他向记者展示过去想用却用不了的东西——“以前用电紧张,一到冬天,就拉闸限电,连电视都看不了,更别说用电暖器取暖了。”
这一切,得益于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2014年11月投运后,结束了昌都地区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昌都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
“在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建筑施工队,只用了几年时间,乡亲们就一道走上了致富路。”山南市乃东区克松居委会巴桑次仁说。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16年,西藏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安排资金167亿元,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改革创新扶贫方式和投入机制,把扶贫放在财政保障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安排资金770979万元,推动全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590元提高到64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2350元提高到2550元。按10%的标准分别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安排资金2000万元,实施经济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政策,按7%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从月人均3652元提高到3908元。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从月人均140元提高到150元;
农牧区医疗制度财政补助标准从年人均420元提高到43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80元提高到420元;
扎实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全面提升全区教育事业水平。从秋季新学期开始,将教育“三包”经费标准从年生均3000元提高至3240元。安排资金30527万元,按每生每天4元、全年200天的标准,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营养改善计划。安排资金10000万元,继续实施高寒高海拔中小学“四有”工程(有暖廊、有水井、有澡堂、有菜窖);
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到企业、到内地就业和自主创业;
……
人心暖了、人气旺了、动力强了、信心足了。来自民生工程的温暖和穿透力,正源源不断地直抵各族群众的心灵,引发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情日益深厚,对建设美好西藏充满信心和力量。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