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住有吃这下踏实了——西藏樟木镇大转移群众入住拉孜县安置点侧记

01.05.2015  12:44

    新华社西藏日喀则4月30日电题:“有住有吃,这下踏实了”——西藏樟木镇大转移群众入住拉孜县安置点侧记

    新华社记者刘铮、王军、许万虎

    雅鲁藏布江静静东流,高原天空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经历了“4·25”强震和连续余震冲击而心惊胆战的许多樟木镇人而言,踏实的新生活开始于300公里外雅鲁藏布江畔的西藏拉孜县安置点。

    1000顶帐篷在平坦的大地上比肩而立,这里不再有地动山摇和乱石横飞;远方山脉上白雪皑皑,但帐篷内有厚厚的棉被和打满开水的暖水瓶。

    30日凌晨四点,樟木镇邦村53岁的农民巴桑德吉,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和6岁的孙子,从军车中走下来,在安置点工作人员次旦多杰帮助下,来到32号救灾帐篷,这儿是她的新家。

    十几平方米的蓝色帐篷里,整齐地贴边摆放着五张折叠床,厚被子、毯子、藏被、藏袍配置齐全;床下崭新的2个暖水瓶乘满开水,急救箱里各类常用药品都有,洗漱用品也配备妥帖。

    次旦多杰给舟车劳顿15个小时的巴桑德吉一家,倒上热水,送来了刚出锅的黄瓜炒肉和土豆烧牛肉,还有热米饭。巴桑德吉和孙子一起坐在床上吃饭,老母亲躺在边上的床上休息。

    “家里房子都塌了,石头到处乱飞。现在有住有吃,这下踏实了。”巴桑德吉说,“4·25”地震中家里的四层楼房倒塌,现金和贵重物品被埋。此后几天,他们被安置在镇里的安置点里,但被余震和山体滑坡折腾得心惊胆战。

    位于中尼边境的樟木镇依山而建,受强震和多次余震的强烈冲击,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灾害。28日西藏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组织樟木镇近6000名受灾群众向外转移,同时在位于拉孜县城西北约2公里、雅鲁藏布江南侧约3公里的开阔地上,紧急搭建安置点。安置点通水、通电,有派出所、卫生所和通信应急车,拉孜县还抽调了400名公务员和200名志愿者在这里提供服务。

    29日中午,转移通知下达到村里,巴桑德吉带着老人与小孩,与乡亲们一起乘军车出发。一路雨下个不停,山上不停地在掉石头,部队边走边清理道路,最终平安抵达安置点。

    告别巴桑德吉,记者走进另一处安置帐篷,在樟木口岸做毛毯生意的甘肃天水人贾杜生一家三口正躺在床上休息。

    “这里条件比樟木好多了,有热水有热饭,没有余震没有飞石,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而且樟木马上就要进入雨季,地质灾害会更厉害,全镇人都转移出来是正确的。”贾杜生说。

    贾杜生一家也是29日中午接到转移通知,先从樟木口岸友谊桥步行二三十公里赶到樟木镇,再坐政府安排的大篷车到聂拉木县,然后坐军车连夜赶到拉孜县安置点。转移的艰辛,贾杜生刻骨铭心,从樟木镇到聂拉木县城,30公里路程花了整整5个小时。

    53岁的贾杜生做电器、日用百货生意已经十几年了。受地震影响,他有30多万元的货物压在仓库里,尼泊尔那边还有200多万元货款未收回。

    对贾杜生而言,这个安置点只是他离开重灾区的中途落脚点。“只要有车,我们一家随时打算去拉萨坐火车回老家,把我们住的帐篷留给其他需要的人用。

    记者在采访中,巧遇一群“白大褂们”正在集合。他们是拉孜县人民医院15名医务人员,正要开展巡诊。

    拉孜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天舒介绍,安置点海拔4050米,樟木海拔只有2000多米,加上昨晚又下了雪,夜里气温低到零下10摄氏度,转移过来的群众已有30多人出现高原反应和呼吸道疾病。巡诊中医务人员将逐个帐篷询问大家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发放药品。目前,转移群众中有2个伤者严重,1个腿骨骨折,1个小孩患有肺炎和高热,都已及时送到县医院治疗。

    清晨的阳光穿过雪山云层,温暖的阳光驱散夜晚的寒冷,洒落在集中安置点的1000顶帐篷上。转移安置群众正排队领取免费早餐。此时,从樟木镇转移出来的群众在陆续乘军车、私家车、出租车等各种车辆,源源不断抵达拉孜县安置点。截至30日中午12点,已经有1700多名樟木镇转移群众入住拉孜县安置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