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援藏行 一生西藏情 ——记援藏干部孙玉明

06.08.2014  12:38

    西藏,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似乎没有人不知道那里是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而说陌生,是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与那片神奇的土地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当有这样一次机会摆在孙玉明面前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踏上高原之路。

    2010年,对于有着五年常驻法国经历的孙玉明来说,本应该顺理成章接受科技部党组织的任命,再次远赴欧洲走上中国驻欧盟科技外交岗位。但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一次科技部党总书记与其的谈话,使他结下了与西藏的不解之缘。孙玉明还清楚的记得,那天是2010年7月2日。当时有到两个地方工作的机会,一个是作为第6批“援藏干部”赴西藏任职;另一个是作为第1批“援青干部”到青海任职。组织征求他意见的时候,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到地方一线工作。

    孙玉明说:“我当时只回答了两句话:一是我愿意到地方工作;二是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去西藏接受挑战,如果不能选择,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

    孙玉明一直觉得,到西藏工作,虽然对于他个人来说是偶然的,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是一种必然。“无论是我,还是任何一个科技部的成员,去西藏工作都是践行中央‘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孙玉明说:科技部党组始终高度重视援藏工作,从中央确立了援藏战略,科技部每一届都会选派一名优秀的工作者去参加西藏的建设,我为能有这样的机会而深感荣幸。

    孙玉明说:“援藏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从中央层面,援藏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接受这项任务,是践行中央的使命,也是一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从个人来看,西藏艰苦的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神奇的历史文化,是磨练意志、砥砺精神、净化心灵的绝好平台,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巨大舞台,任你驰骋、尽情发挥。

    从1995年第一批援藏工作者赴西藏任职,到现在中央已经先后派出七批援藏干部。在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的西藏,孙玉明觉得,这正是升华自己品格的一次机会。回忆起自己的援藏经历及和他有着相同经历的援藏干部,孙玉明颇有感慨:“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绝大部分援藏干部都一心一意为了西藏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受各派出部门、对口援助省市和企业之托,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自己融入到西藏、融入到西藏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融入到整个西藏发展的大局当中去,思考问题、推动工作。

    在西藏工作的近三年半时间内,孙玉明42次进出西藏,脚步踏及西藏74个县中的60多个县,遥远且条件最为艰苦的阿里地区就去过8次,在西藏车行达15万多公里。

    孙玉明总是说,西藏有她的特殊性,很多问题,都必须亲自接触了、实践了、探讨了才有发言权。因此,在并不了解西藏的时候,一定要慎行。主观臆测的结果,往往会造成由于盲目决策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后果。他说:没有到过西藏不足以言藏,没有在西藏工作过不足以决策西藏。

    孙玉明和援藏干部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一样,对于西藏,总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在谈到自己离开西藏,回北京工作的时候,他非常笃定的说:“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我想无论今后我走到哪个工作岗位上,为西藏服务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离开了西藏,但孙玉明却在用他自己的行动,继续默默地为西藏做着自己的贡献。他常年资助一名牧民的儿子上大学。在他看来,人才是西藏发展的关键,也是制约西藏发展的重大瓶颈。提起这个在华中农业大学的藏族孩子,孙玉明很是骄傲地说:“他成绩很好,很快就大学四年级,我想,他如果愿意并能够继续深造,我愿意为他支付研究生乃至博士学习的费用。

    这就是一个援藏工作者对于西藏的情感,一份走到哪里都忘记不了的西藏情怀。(宋忻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