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编译合一”融合的新理念

22.07.2014  09:02

阿旺旦增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一名民族地区从事新闻翻译工作者的角度,对“编译合一”可以增强藏语新闻的信息量加以阐述,对“编译合一”是今后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传播途径进行了相关的论述;编译合一既是培养多面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好途径,又能突出广播电视特色,通过台网互动,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编译合一  从简编译  优化组合    创造性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变换,更重要的是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和交流。 所以说“编译合一”的方法,可以直接用藏文写稿或者利用其他藏文材料进行编播,从而能推动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提高藏语媒体自身的自采量;并且把藏文稿件中信息量大的稿件,编译成汉语稿件后在汉语节目中播发,这样可以扩大宣传和报道的效果,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另一个特色和亮点。

我们作为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如何迎接挑战,提高节目质量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所有节目的龙头——新闻抓起,走“编译合一”的道路,同时,加大自己的自采量,办出自己的节目特色。

就藏语广播电视新闻而言,主要由翻译和自采两大部分组成,国内外的新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筛选、压缩、编译,那么,有限的时间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信息量恐怕很小,难以满足广大听众和观众的收听收看需求。相反,如果编译人员把新闻精编、缩译,增加条数,加强针对性、指向性,突出广播电视新闻的特色,宣传和报道效果会明显提高,哪怕是时效性稍晚的新闻也有一番吸引力。

所以说,我们要发挥藏语媒体的优势,把基层群众放在心上,制作出切合实际、喜闻乐见的节目,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更好的完成各项宣传和报道任务,所以说“编译合一”是藏语新闻加大信息量的有效途径,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编译合一”开始指编辑和翻译合作而言的,而现在指一个人既当编辑又当翻译。换而言之,编译人员既要对稿件进行筛选、整理和删改,又要对稿件进行翻译,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编译。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编译合一,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为提高广播电视行业藏、汉语节目的收听、收看率和网站的点击率等方面有许多益处。

担任“编译合一”任务的大多数是藏族同志,他们对于本民族的情况比较熟悉,对于西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藏族听众和观众的文化心理状态等了解的比较清楚,同时,编译工作者大多数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具有较强的汉语文功底和理解能力,他们多年受党的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基本掌握新闻规律。因此,选稿时比较容易做到稿件内容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宣传效果较好。把听众和观众切实需要的时效性、政策性强的信息尽快予以传播。

编译合一”既可以编稿,又可以根据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对原稿中的一些内容进行增加删减,一则可以增加一些针对性强的新内容;二则可以删去一些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对于非常难译的化学药名、动植物名称等则可以从简编译或者增加一些解释性的叙述,必要时还可以用藏文直接撰写编前、编后语、短评等评论性文章,增强重大新闻的报道份量和时效性。

编译合一中,对需要翻译的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可以用原文的事实,重新编写,使译文符合藏文语法规律。从而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语言口语化,符合广播电视新闻新、快、短的特点。这里强调的口语是指可以用文字表述,而不是纯粹的俚语、土话,以及只有范围很小的地方才能听懂的方言。

编译合一是培养多面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好途径。经过编译合一工作的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出既能编汉语稿件,又能编藏文稿件,还能从事新闻翻译,同时又能独立完成采访工作的多面手。重大新闻当日编译播出,时效性强的新闻还可以进行电话连线与主持人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编译合一可以扩充为编辑、翻译、采访、播音(主持)等工种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最多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综合能力。将这一作法引入译制栏目,使栏目向个性化方向迈进,我觉得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无论是广播、电视、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等其他新兴媒体,凡是使用民族语的新闻单位,今后应该坚持走“编译合一”这条途径,扩大信息量,凸显民族语新闻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从而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千万不能把民族语新闻办成纯翻译版、没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性,这就让人看了乏味、雷同,缺少鲜明的特色,节目的可视性和可听性就大大降低了。

在编译合一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新闻术语。新闻媒体单位应该多进行新闻术语的翻译规范化研讨和交流,统一发表具有权威性的定型语句,尽量统一使用。

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是最早接触这些新闻术语的单位,并且通过翻译后很快加以传播和普及。所以,对编译人员来说新闻术语是一个大挑战,新词术语的与日俱增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那么怎么才能使这些新闻既准确易懂又符合藏语语法规律,便于使用让人接受呢?这里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完全透彻地理解,并弄懂每条特定新闻术语的确切含义,在此基础上加以推敲、切磋,在翻译过程中使之符合藏文语法规律,并且具有普遍性和认可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后对各新闻单位的不同译法予以汇总,再更正、定型、确定无误之后进行推广和普及,让实践检验正确与否,这样我想比较可取。

纵观藏族翻译史,藏族翻译事业从开创到文学翻译的兴起、发展、成熟,以及最后形成理论,对藏族灿烂文化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最用,这主要得意于开拓创新和不断总结,以及容纳全世界优秀文化的结果。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创新精神,充分考虑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在忠实表达愿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走编译合一的道路,还要眼中有群众、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善于抓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升思想含量,使翻译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厚重扎实,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走编译合一的道路,还要与“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通过我们记者手中的笔和话筒,充分反映基层的发展和变化,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在听众和观众喜欢听、看得懂上下功夫,创新形式,突出广播电视特色,加强台网互动,努力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营造西藏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编译合一”是翻译工作在新闻领域中灵活运作的具体表现。应当不断完善,赋予它新的内容,继续创新,走出翻译只是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误区,提倡不同的行业,应该采用符合其行业特点的翻译方法。翻译也要走向多元化,按不同文体的要求,达到各自传播受众目的。

对翻译作品进行第二次大胆创作,使之日臻完善,甚至达到完美的境界,让人看不出生搬硬译的痕迹,特别是在“编译合一”的新闻领域,创作出自己的特色,推出更多的编译佳作,让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报道,一幅幅激情四溢的图片,一段段温暖感人的音视频,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参考资料:

1.《广播电视学基础》;

2.《藏汉互译教程》;

3.《中国记者》;

4.《新闻传播》;

出处:《藏语文工作》2013第一期

责编: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