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为何建得快?高科技降低劳动强度

20.11.2014  19:06

  青藏联网工程曾被称作世界电力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在其投产3年后,难度更大的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开工建设。

  与青藏联网工程相比,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没有铁路可依托,全长1521公里的线路位于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断裂带,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线路经过的高山峻岭地段超过65%,日极端温差近60℃;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虽因受天气影响,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实际有效工期不足8个月,但却提前半年完工,原因何在?

  议题前置。设计开始,川藏联网的建设路径就多头并举:不仅考虑高原脆弱的生态,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还需考虑交通可通达性及天气恶劣程度等。

  以在高山上修建的巴塘500千伏变电站为例,考虑到8度地震区的地质情况,变电站设计采用9度震级,全部为钢结构,在基础中大范围应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国内尚属首次。

  11月19日,在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投运前夕,西南电力设计院变电土建主设人卢懿表示,装配式施工是减轻高原施工强度的一个创新。“在全面推行钢结构基础上,我们把各个组件进行模块化,工厂加工,成品运输,到现场用吊车机具组装,大大缩减了工期和劳动强度,相当于‘搭积木’,一个主控楼就能节约2-3个月工期。

  3月18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开工后,1500多公里的战线上聚集了超过1.6万名来自四川、湖南、甘肃送变电等曾经建功高原的“电力铁军”。

  针对复杂地貌,建设者进行大胆创新。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建设900多条1.5吨级货运索道,长度超过1100公里,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全线需架设铁塔2700多基,约60%的塔位都没有路。如果总计约30万吨的物资靠人力和畜力,工程可能三五年都拿不下来。何况一些超过1吨的塔材要搬上陡峭的山梁,人力畜力根本做不到。”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陈必文说。

  大量高科技产品的运用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时间,比如在五跨金沙江上所应用的八旋翼飞行器等。

  电力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小视。被称为“80后硕士队长”的四川送变电员工黄鹏负责跨越无人区最深处的4座电塔的施工。“从驻地到施工现场,最远的要走8个小时,更何况我们是扛着设备,经常上去了就不想下来,但老乡们渴望的眼神支撑我们狠劲地干下去。”黄鹏说。

  原标题: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为何建得快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