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生之心驻守塞外山城 倾毕生之力弘扬佛教文化

10.12.2016  12:12

中国西藏网讯 12月8日至9日,第三届黄寺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藏传佛教文化——黄寺与紫禁城”为主题。在会上,就藏传佛教在内地如何弘扬发展这一问题,承德普宁寺住持莫日根图认为,应充分发扬寺院的宗教文化法脉传承功能,加快建设具有浓厚宗教文化底蕴的配套服务设施,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完善寺院管理,提高僧众素质。

承德普宁寺住持莫日根图在第三届黄寺论坛上发言。摄影:许娜

承德外八庙是清代修建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寺庙群,环绕承德避暑山庄而立,是凝聚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风格和艺术的古建筑宝库。其中最殊胜的是仿西藏桑耶寺建的普宁寺,那里供奉着世界最大的金漆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1994年12月,“外八庙”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关键要激活文物景点的内在生命力,接续、弘扬寺庙的法脉传承,逐步恢复历史经学传统和宗教文化氛围”,莫日根图说。

近年来,普宁寺一直致力于附属建筑普佑寺的恢复修建工作。乾隆时期,作为普宁寺的附属经学院,普佑寺不但负责培养外八庙的僧人,蒙古各部的僧人也被选送到这里学经。当时的普佑寺具有严谨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经学制度严格,不仅是佛教神圣的宗教禅林,也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培养过无数显密精通的僧侣人才。目前,普佑寺只能作为单一的文物陈列所开放。莫日根图说:“我们希望借助黄寺论坛文化传播交流平台,诚邀高僧大德、专家精英汇聚智慧,提供想法和创意,恢复普佑寺的扎仓功能,共谋内地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事业。”

普宁寺是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之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莫日根图认为,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信仰需求的分寸,保持寺院自身的神圣性和纯洁性,真正营造一方清净福地,佛门净土。

“佛教的宗旨在于觉悟人生,反对心外求佛。要改变当前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而应注重宗教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宗教修行方式越来越到位,朝圣所受到的灵魂洗礼越来越深刻”,莫日根图说,“处于内地的寺庙,既要与时俱进,让寺庙建设和佛法传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步伐,又要在物质的洪流中保持定力和清醒,牢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使命,承担起净化人心、服务社会的重任,目的始终是要为众生服务。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做指导,实现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更好地弘扬佛法、保护历史文物、传承藏传佛教优秀文化,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践行” 。

在第三届黄寺论坛上,承德普宁寺住持莫日根图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摄影:许娜

目前,普宁寺是外八庙中唯一有僧人的宗教活动场所。莫日根图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寺里有80位僧人。

莫日根图认为,佛教寺院是僧团学习佛法知识、佛教徒顶礼朝觐的圣地,是正法住世的载体,更是众生积福生慧之处,僧团依戒律庄严,完善寺院管理,提高僧才素质,服务好信教群众,是保证佛教健康发展的基础。

他说:“我们在营造更加纯正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同时,将进一步培训提升寺院工作人员和导游的素质,使他们能懂宗教政策、宗教文化,能讲启迪人生的宗教故事,能引导信教群众和游客进入宗教的优秀文化内涵中去,使有缘人在寺庙朝拜、观光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普宁寺在承德外八庙建筑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诸多高僧大德都曾到过普宁寺,关心着普宁寺的发展。莫日根图说:“‘以利生之心驻守塞外山城,倾毕生之力弘扬佛教文化’指的正是这些高僧大德,其中包括我的恩师--普宁寺前住持哈木尔活佛,竭尽半生为藏传佛教在承德的传承呕心沥血。他们的精神是我们修行弘扬佛法路上的资粮,带着这样的资粮,普宁寺僧众当倾毕生之力,驻守塞外山城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中国西藏网 文/胡英)

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责编: 周蕾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