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地震监测中心子系统建设项目4月已通过验收
发展
目前西藏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实现通过IPSTAR卫星、SDH等数字传输方式实时接收台站数字地震波形数据,实现台站的统一监控和数据的集中处理。同时,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络化连接,保证地震速报、地震编目、地震信息发布及日常数据的处理和维护。
测震台网
数字化建设分两个阶段
“西藏自治区地震台网是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我区120万平方公里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任务。”说起我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自治区地震局监测预报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1956年,中国科学院委派我国地学专家,在拉萨西郊建设了我区第一个地球物理观象台,1957年7月正式进行观测,这是我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一项内容。如今,经过近60年的发展,西藏自治区地震监测台网逐步建立和完善。今年4月,藏东南地震监测中心子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意味着我区地震监测台网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区地震监测台站已经达到了26个。
据了解,我区的地震台网由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两大部分组成,涵盖了测震、电磁、流体、形变四大学科,而测震台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1年至2008年,第二个阶段为2008年至2015年。第一个阶段是西藏数字化测震台网建设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中,西藏测震台网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观测的跨越式发展,共建设了拉萨、林芝、察隅、那曲、昌都、日喀则、狮泉河、普兰、改则、当雄、尼木、山南、墨竹工卡、浪卡子及那曲小孔径台阵,接入了邻省13个台站的实时波形数据。在第二个阶段中,通过‘背景场’探测项目和‘藏东藏北’台网项目建设,新建了丁青、江达、八宿、错那、日土、仲巴、珠峰、尼玛、双湖、申扎台站,接入了广东省地震局在我区波密建设的一个台站的实时数据。”该负责人说道。
该负责人介绍,在建成使用的26个测震台站中,有人值守的台站为8个(不含山南正在建设的台站),无人值守的台站为18个。
前兆台网
自2007年开始观测
前面提到,我区地震台网由测震台网和前兆台网两大部分组成,测震台网的数字化发展建设从2001年便开始起步,而前兆台网的起步则晚了些。
自治区地震局监测预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数字前兆台网自2007年开始观测,主要为“十五”期间建成的台站。台网在运行的4个前兆节点台站(拉萨台、拉萨地磁台、狮泉河台、林芝台)和1个前兆观测台站(察隅台)全部为国家级台站。现运行的仪器共有20套,其中数字运行16套、人工运行4套,监测内容包括流体类水温、水位测项2项,电磁类地磁、地电场10项,形变类倾斜、应变测项2项,重力类相对重力仪2项,辅助观测类4项。
自治区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西藏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实现通过IPSTAR卫星、SDH等数字传输方式实时接收台站数字地震波形数据,实现台站的统一监控和数据的集中处理。同时,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络化连接,保证地震速报、地震编目、地震信息发布及日常数据的处理和维护。
我区的地震监测系统通过与邻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弥补了我区地震监测台站不足的现状。目前我区境内26个地震台监测数据全部通过光纤实时传送到西藏地震监测中心,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观测的大跨越。
六大地震带分布
我区较易发生地震
自治区地震局监测预报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位于较易发生地震地带,而地震易发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青藏高原的形成,本身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也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跟随着地层区的划分,就有了断裂带的出现。就大家所熟知的喜马拉雅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班公措-怒江断裂带均分布在西藏境内。顺着断裂带,西藏范围内的大地震带就有六条。分别为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冈底斯山地震带、唐古拉山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巴颜喀拉地震带以及柴达木地震带。
(责编: 刘梦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