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国防行】记者手记:六首军歌中的军旅梦
军训之后,便再也未曾走进军营,然而当时那慷慨激昂的军歌依然深埋在心底。时隔多年后,当我跟随“网络媒体国防行”记者团再一次走进军营,走近最可爱的战士们时,熟悉的旋律再度流淌,激荡出新的共鸣与不变的感动。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军港之夜》
提起这首《军港之夜》,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然而大部分听众只能从歌声中领略意境,并没有机会拜访真正的军港。在来到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的驻地之前,我一直认为歌词的水兵“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还要“头枕着波涛”,只是为了艺术渲染,但当我真正登上军舰、与舰上的官兵交流时才知道,即使军舰停泊在港口,海军将士们依然不能轻易上岸,而是要吃住在舰上,歌词里写到的,正是海军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歌曲里没有写到的,是浪漫之外的种种困难:没有蔬菜、思念家人、盼望靠岸……这些最真实的感受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钢铁的营盘里朵朵姐妹花,一身戎装靓丽我青春年华”——《女兵谣》
提起军人,人们往往联想到坚毅、阳刚的男性形象,但在今天的部队里,年轻的女孩子正越来越多地活跃在各个岗位上。而且出乎我的意料,女兵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集中在医疗、通讯、话务和文职岗位,而是能够像男兵一样走上一线操作和战斗岗位。从海军哈尔滨舰的操舵班班长高嘉擎到参加建军90周年阅兵的两栖霸王花——海军陆战队方队女队员,投身军旅的女孩子让我体会到了别样的美丽,她们的军营梦既靓丽了她们的人生,也让铁血军营多了几分柔情。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潜艇兵之歌》
能够进入潜艇参观是此次“国防行”给我的一次难得机会。或许只有真正走进潜艇、走近潜艇兵,才能理解他们克服困难、忍耐寂寞背后的坚守。艇上的中秋节,他们不能赏月,只能在舱内贴上一轮圆月;出航前,潜艇兵们都抱着回不来的想法给家人留下一封信……他们把艇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艇上,实践着“敢拍着胸脯下大洋”的潜艇人精神。他们说,“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只因为“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深深的海洋里”。
“它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也吹响过一支短歌”——《送你一枚小弹壳》
提起“国防行”中我最激动的一刻,莫过于参加实弹射击的那一天。一方面激动于终于可以抛弃大学军训时的步枪、尝试更为先进“高级”的枪械,另一方面也被百发百中的狙击手们所激励,期望自己也能“一显身手”。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绩实在是令人惭愧。
不过抛开打靶的成绩不谈,正如这首歌里唱到的那样,“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生活,我送你一枚小弹壳”。一枚弹壳,既是战士们精湛枪法的写照,更是他们革命精神的缩影。他们说,“战士的性格就是这样,有我无敌有敌无我”“在战斗中惊天动地,却在胜利后保持沉默”。
“祖国的利益重如山,为民甘洒血和汗”——《爱国奉献歌》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最打动我的莫过于军人们对于职责的理解。从老兵到新兵,每一个人都告诉我,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穿上军装,就要有军人的担当和责任。
从亲历也门的战火,到营救被劫船员、参与也门撤侨,和平年代,他们是离战火最近的人,也正是他们,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免于颠沛流离。当安全撤离的华侨们打出“祖国万岁”的横幅时,强烈的国家自豪感让这些铁血军人也禁不住哽咽了。对于他们来说,这或许是对军人无怨无悔奉献的最好回报。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 ——《强军战歌》
为期一个星期的“国防行”过程中,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首歌莫过于这首《强军战歌》。从陆军到海军,从潜艇兵到舰艇兵,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兵种的战士们异口同声唱起这首振奋人心的嘹亮军歌时,歌声中蕴含的力量让我感到十分振奋。“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这不止是一首歌,更是新时代的军人群体喊出的铮铮誓言。
短短的几天采访行程中,当天气炎热导致眼睛里不断流进汗水、根本睁不开时,我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三军仪仗队的战士们在烈日下、风雪中依然坚持长时间不眨眼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当我身穿短袖T恤依然汗流浃背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就在同一片场地上,身披厚厚伪装的战士们一动不动地潜伏、瞄准,一枪命中百米外的目标是多么的不易;当我走进狭窄逼仄的潜艇时,才发现平时自己抱怨的火车卧铺已经是难得的宽敞,平时自己因唯恐被晒黑而避之不及的阳光,正是长期航行中潜艇兵最大的期待;当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泥泞的训练场上、尽可能不弄脏鞋子的同时,战士们却毫不犹豫地扑进积满了雨水的射击位,半个身子泡在水中依然坚持不动……是他们不怕晒、不怕脏、不怕累吗?当然不是,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放弃了自身的安逸。
人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些战士、这些最可爱的人,正是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军舰远航,接回被困国外的同胞;战士亮剑,守护身后的和平。
此行出发之前,我刚刚采访了一位上世纪60年代到西藏参军的女兵,她当年吃了很多苦、克服了很多困难。但她告诉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军人”“祖国人民都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给祖国站岗守大门”。她说,“为了祖国,生死都要置之度外,遇到什么问题就得当仁不让往前冲”“穿上这一身军装,就担起了军人的担子”。
许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年轻士兵们,依旧传承着前辈们的坚持,他们依旧是民族的脊梁,给祖国和人民撑出一片岁月静好。(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责编: 吴建颖 郭爽)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