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印度建高铁后 西藏高官密集调研交通物资为哪般?

03.01.2016  13:43

  2015年底,两条消息引人关注。12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署价值147亿美元高铁订单。12月28日,西藏自治区政府网站刊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两条看似无关的消息,却因涉及存在领土争议的中印两国交通建设而引人关注。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1962年中印之战,中国政府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主动宣布停火,然后后撤。撤退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派学者认为,中国后勤物资供给不足,运输条件比印度困难。对于这种提法,中印两国、甚至国际军事专家尚有争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物资补给能力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认为中印双方在交通运输能力上的建设,出于军事实力的竞争。由此,好事者每遇中国在西藏地区进行铁路建设必大放厥词。例如,《印度时报》曾用“难以接受”来评价拉林铁路(拉萨-林芝)开工建设。报道称,“中国正在把铁路向西边逐步延伸到林芝,在东边逐步延伸到亚东进而修到尼泊尔境内,而这两个地方都令印度感到敏感。”印度的恐慌来自于中国一旦完善西藏铁路网,必将提高中国军事影响力,还会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物资补给问题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这一连锁反应会辐射到尼泊尔、不丹甚至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以上考量是中国政府建设西藏交通网络最主要原因吗?答案是否定的。


被称作“天路”的青藏铁路(图片来自网络)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若想维持西藏的稳定,突出民生导向是必要的。而通过“要致富,先通路”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还可以加大西藏与内地的交往。因此,中国对于西藏交通建设的出发点是改善民生。

  此外,改善民生不仅在于铁路建设,还有对于公路、机场、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底,西藏自治区领导通过一番大动作,践行了改善民生的承诺。


吴英杰视察国道318线通麦至105道班段项目(林芝地区)。

  2015年11月30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吴英杰视察国道318线通麦至105道班段项目建设。

  2015年12月6日,西藏自治区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调研拉萨环城快速公路建设。调研中要求,工程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少扰动、多恢复”,“把民生导向、促进就业贯穿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带动群众增收,建设民生路、民心路、发展路”。

  2015年12月28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来到拉萨国家粮食储备库,视察调研节日市场供应及粮食储备情况,并指出“保障节日市场供应、满足各族群众需求,是各级党委、政府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市场规律、突出民生导向,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加强宏观调度,确保重要民生物资储备足、价格稳、流通活、品质好,让各族群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近十年来,中印两国在边境建设上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印方陷入企图不断以在边界增加驻军数量威慑中方的“自我压力”中,而中方更多是考虑集中力量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从而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种道路最终通向何方,还请君拭目以待。

(责编: 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