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江苏对口援建拉萨市:拉萨河畔铸丰碑
2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向拉萨走来,20年的援藏情把高原首府与北京、江苏两地紧紧相连。
宽阔的道路开通了;安居工程实现了从草原游牧到城市生活的千年跨越;一座座学校的交付使用,这里走出的将是与父辈们不同的下一代。
拉萨有个说法:逛在北京东路,买在北京中路,吃在北京西路,修电脑、数码就到江苏路。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和江苏省对口支援拉萨,援助修建了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道路,分别取名北京路和江苏路。如今,这两条路成了拉萨城市的主干路,写满了韵味十足的拉萨味道,也弥漫着现代城市的时代气息。
大昭寺东北方向约500米的北京东路上,去年建成的八廓商城给这里增添了不少人气。援藏导游吴浩苏说,除了八廓商城、冲赛康市场,北京东路还集中了游客向往留恋的矮房子音乐酒吧、岗拉梅朵酒吧、驴窝餐厅、东措青年旅舍等一大批知名的酒吧客栈。而散落在这条街道周围的大昭寺、小昭寺、木如寺等众多知名寺庙,也让这里弥散着文化的传承。
从布达拉宫前的北京路向南走几百米,就是人称“电子街”的江苏路了。道路两边,聚集着“联想”、“华硕”、“三星”等电脑、手机、相机品牌店。“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信息产业急速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拉萨也没有落后,不少电子产品随着援藏干部来到了拉萨。”多年在江苏路做电子产品生意的薛剑说,拉萨人对新产品的追逐程度一点不亚于内地城市。
北京路和江苏路,如同拉萨城的两条丝带,记录着对口援藏工程的印迹,承载着西藏的传统与现代,已成为雪域圣城发展的康庄大道。
沧海桑田,北京市、江苏省援藏的20年,正是拉萨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效益最好的20年。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4.3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6.4亿元增加到376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834元增长到2013年的8537元。拉萨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首府城市首位度作用发挥日益突出。
援藏之初,支援方更多的是采取给资金、代建工程的形式,现在则更重视在援助中培育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北京市、江苏省把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并举,在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藏药研发生产、旅游业等领域积极促成内地企业与受援地企业合作发展,把单向援助变为双向共赢,为对口援藏增添了长远、内在动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北京、江苏援藏项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把资金和项目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农牧民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羊达乡位于拉萨西郊堆龙德庆县,距离拉萨市区仅20公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农牧民群众依然住在土木结构、狭小黑暗的房屋中。2010年,由北京市援建的羊达乡农牧民安居工程改善了农牧民的居住环境,完善了新村基础设施,实现了户户通水、通电、通沼气,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改善,到处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235户,1378名村民受益,搬进新房。带有独特西藏建筑风格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居,为开展民俗旅游创造了独特的条件。目前,羊达乡正积极引导农牧民开展民俗旅游,让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20年来,民生援藏项目建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受益群众之多、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极大地温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提振了信心,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20年来,一批又一批北京、江苏援藏干部视拉萨为第二故乡,把拉萨人民当作亲人,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奏响了“藏汉一家、相亲相爱”的时代强音。(记者 王珊 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刘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