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像桃花绽放——两位藏族老人的新生活

28.03.2017  19:22
摘要

在被问到是否从小就喜欢跳舞时,多吉激动了:“我十八岁工作后才开始跳舞。之前我们是农奴,连聚在一起的地方都没有。”今天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第58个纪念日。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 题:幸福像桃花绽放——两位藏族老人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熠柠

三月底的“西藏江南”林芝虽然已是桃红柳绿,但清晨仍有几分寒意。林芝市波密县的多吉和巴登两位老人,一早戴上呢子礼帽,穿上黑色皮衣,赶到中心广场。

这里正在举行“中国最大桃花谷”的开谷表演。这一天,也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同为76岁的两位老人看上去精神很好。多吉在看表演的同时还不时兴奋地摆出跃跃欲试的架势。

在被问到是否从小就喜欢跳舞时,多吉激动了:“我十八岁工作后才开始跳舞。之前我们是农奴,连聚在一起的地方都没有。”今天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第58个纪念日。

多吉和巴登都是穷苦出身,时间并没有磨灭他们对苦难生活的回忆。

说起小时的日子,多吉用“牛马不如”来形容。他五岁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给领主做苦工养活六个孩子。一家人盖不起房子,只能在草坝上搭个篷布。当时的多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最盼着母亲能带回一点好吃的,可吃到的永远都是一小口糌粑糊糊。有时糌粑糊糊吃不饱,还要去找野果充饥。

妈妈,我都饿瘦了”。“饿瘦了我也没办法”。多吉想起自己和妈妈的对话,摸摸肚皮,笑了。

同样喂不饱儿子的还有巴登的妈妈。巴登的五个哥哥姐姐都去逃荒了。妈妈虽然留下了最小的巴登,但因为实在养活不起,只能送到寺庙去做小僧。

那时的寺庙哪有现在漂亮,很多僧人也很苦,人家给一口茶就吃一口茶,给一口糌粑糊糊就吃一口糌粑糊糊,根本不像现在的僧人,吃得好,住得好。

16岁那年,实在忍受不了的巴登从寺里跑了出来。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西藏昌都市江达县的两个干部,正在召集小孩去内地读书。巴登根本想都没想当时流传的很多谣言,坚定地报了名。

他们给我拿来了新衣服。我换下来,把破旧僧袍扔在一边。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僧袍里的虱子全爬了出来。有的女干部看到就哭了,说‘穷人家的孩子这么苦’。

1959年,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了三年的巴登回到西藏,从林芝步行五天来到波密,从此投身到建设波密的大军中。

与此同时,多吉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1959年3月20日,工作队来到多吉所在的村庄。“工作队看到我妈妈,特别同情,把自己带的一点大米给了我们。我们从没见过大米,喝下熬好的大米粥,别提多舒服了。

对共产党产生深深感情的多吉,开始担任治保委员,从此也成为建设家乡的一分子。他坦言,虽然当时工作、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苦,但“心情完全不一样”,因为已经翻身做了主人。

如今,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两位老人正在安享晚年。多吉感叹自己“没苦可吃,只剩享福。”爱唱爱跳的他还参加了当地的“夕阳红锅庄队”,经常在县乡村演出;喜欢看书下棋的巴登则想出一本自己的回忆录,因为“我的故事可多了”。

雪山脚下桃花灿若烟霞,多吉和巴登的幸福绽放如桃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