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乱象 如何辨别山寨“仁波切”

18.08.2015  16:05

  “朝阳区有三十万散养仁波切”的话题前一阵子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一时成为公众笑谈。对于“仁波切”扎堆现象已有媒体进行了解析:明星、富商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带动起的这一轮 “仁波切热”,折射出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巨大的精神渴求,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者们似乎亟需建立信仰,消除内心焦虑,或是自我标榜独特的文化品格。如今,在商业活动、朋友聚会、文化沙龙你都有可能碰见各色各样的“仁波切”,除了一眼识别“操着东北口音”、“长相有浓厚乡村爱情海选风格”等明显“山寨”特征之外,还有何种方式对“山寨仁波切”来进行靠谱的辨认呢?


某商业活动现场邀“仁波切”发言


某仁波切受邀出席剧组开机仪式

   你知道到底什么是“仁波切”?

  方法传授之前,有必要进行一段拨乱反正的知识普及。

  “仁波切”:由藏语“”(读音:rin-po-che)音译而来,意为“珍贵”、“宝贵”、“珍宝”,一般等同于英语的precious。藏族朋友表示,“仁波切”不单单指人,还经常指物品。用“仁波切”造句可以是:“啊~我有个仁波切‘天珠’”,“女儿是我的仁波切”,“念青唐古拉是山仁波切、纳木错是湖仁波切”(念青唐古拉是珍宝一样的山,纳木错是湖中之宝)。当然,对于学识渊博、德行贵重、广受爱戴的人,不只是僧人,藏族人也认为是人中之宝,敬称对方为“仁波切”。鉴于藏地宗教气氛浓厚,人们普遍敬佩佛学修养高的人,所以称僧人“仁波切”的情况较多,尤其是对寺院的“堪布”(相当于住持)、活佛(被认证的转世者)、格西(取得 藏传佛教 中高级学衔的僧尼)等。所以,“仁波切”的指代灵活、含义丰富,绝不仅仅是“活佛”、“上师”这些单一化、特定化的意思。这种误读大约是藏汉语言的阻隔和媒体、朋友圈的讹传造成的。


宗教局颁发的活佛证书


青海塔尔寺第五世却西活佛坐床仪式


西藏11名僧人在拉萨色拉寺参加格西“夏考

   识别山寨“仁波切

   当你偶遇带有“仁波切”头衔的“大师”该如何做出分辨呢?

  身披绛红僧袍、会讲藏语、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有时只是表象。我们追本溯源,看一看藏族朋友如何拜请一位“仁波切”老师,这个过程还是颇为慎重的。

  “藏传佛教系统中拜上师(就是自己完全认定的师父)的过程需要非常严密的观察,就像姑娘嫁人一样,不然你不但学不到什么,反而会误入歧途”,“和其他领域拜师一样,要争取多方材料及一定时间的仔细判断”,“藏传佛教传统中有18年观察上师的例子,可见不易。先可以当作朋友,听听他讲的佛法,看看能不能解开你的迷惑。”“那些只是口头学佛说佛没用,到底还是要看他的修行、慈悲心等内在的品德”,“可以问问他老家的人怎么看待他,问问藏族朋友,应该知道为人怎么样”。看来,成为“仁波切”本身十分困难,要去拜请一位“仁波切”做老师也是同样考验人的事情。朝阳区的各位亲,这是在三里屯吃顿饭、交个学费、加个微信就能轻易办到吗?

  要是一旦错认了“山寨”师父可以反悔吗?“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通过你长期观察拜认了上师,就不能轻易反悔了”,所以更要慎重。“千万不要被那些标签所迷惑,就算是认证的活佛,如果他不具才德,名气再大,你还是学不到什么东西。”“标签就是个标签而已,最终还是要看他们的修行怎么样,境界高不高”。

  说到这里,已经接近“仁波切”最根本的辨识之道了。那对于普通的朝阳群众,通俗简单来说,要在鱼龙混杂、“山寨”与“大师”齐飞的“仁波切”群体中,判断一个对象的才学高低、品德高低、境界高低,说到底,还得依托你个人的辨识能力:你若是见闻广博、善于观察,又掌握一定的宗教常识,亦没有投机取巧、假借他人标榜自我的虚荣心态,也就不会轻易被善于包装的“山寨仁波切”蒙蔽了。说到底,不要盲目找寻宗教崇拜、依赖“仁波切”们的鸡汤灵药,找到个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找到自己。(中国西藏网 文/戴佼佼 编辑/范凡)


歌手火风曾被报道为乌金西珠丹增仁波切后遭源发媒体声明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