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点赞”
推进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安徽以农民文化乐园为载体,开展“五个标准化”的积极探索,定位接地气、运转有活力,为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并逐步走向均等化,提供了生动样本和有益借鉴。
标准化重导向,目的在于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理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年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群体差异仍然十分明显。标准化架起了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的桥梁,既能更新管理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把钱用在刀刃上,又可破解供需矛盾、提高供给水平,防止费力不讨好。标准化更加凸显公益性、公平性,“反弹琵琶”、补齐短板,有利于缩小地区落差、扭转二元结构、填平文化鸿沟,让城乡群众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真正由群众唱主角、当裁判,多一些“雪中送炭”、搞一些“私人定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亲民化、优质化,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百姓幸福感。
标准化是规范,核心在于指标明晰。标准决定质量,确立什么样的标准,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成效。标准化只有着眼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科学寻找各方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寻求供需之间的最大匹配度,在服务内容、功能定位、建设形式、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等方面探索出台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才能提供更加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指标明晰的标准化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了“硬杠杠”,能够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一样,可对标可量化、可分解可考核,从而真正落得了地。当然,标准化并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更不是全盘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兜住底线、循序渐进,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主自为、提标扩面,让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不断充实、丰富、创新、拓展。
标准化需统筹,关键在于多方共建。标准化作为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举,更加注重内部协调、外部联动,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适度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充分激活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共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的生动局面;更加注重从整体上谋篇、战略上布局,全面整合相关服务项目和资源,实现各级各类网络设施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配使用。推进标准化,需要建构系统完备、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坚守标准、防止走样,矢志不移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原标题: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点赞”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