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何对西藏工作屡提“人心”
《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先贤用寥寥数语,便精辟总结出以民心向背为核心的中国政治智慧。于是,就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典故民谚。
西藏“国旗老阿妈”47年坚持自家升国旗的背后便是浓浓的民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共产党很善于争取民心
在被后人比肩隆中对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就曾以“民主”对答黄炎培先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疑问。“民主”之民,正对“民心”之民。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民心向背”。早在井冈山时期,带领广大穷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民心,终成“星火燎原”之势;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压境之时,中国共产党顺民意、合民心,先后提出“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口号,不仅为保存共产党军队提供理由,而且使共产党军队获得合法地位。
“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习近平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回到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解放西藏被提上日程。虽然拥有强大军事优势,中共中央并没有主张“军事解决”,而是逐步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
鉴于当时西藏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西藏上层人士仍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了以反帝爱国为政治基础,以上层人士为重点对象的统一战线。同时,进藏人员相应地进行群众工作,开荒生产、修桥修路、免费医疗、助民劳动……这一切都最大化地争取到了西藏的民心。
出发点与落脚点
当“得民心者得天下”成为世人皆知的明理,也成为千百年来所有有抱负的政治家的追求时,我们不能不思考,是什么在决定着民心向背。
民主革命时期,民心相信,跟着中国共产党能实现民族独立,能够建立一个民主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民心相信,跟着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四化奔小康,让百姓的生活富起来。
当年,西藏百万农奴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封建农奴制,就是相信跟着中国共产党能够翻身做主,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在电影《农奴》中饰演男主角强巴的旺堆,一生经历了从领主家的一名农奴逃到寺庙当僧人,再脱掉袈裟到解放军农场当工人,再被选拔到内地学习表演的人生转变。支撑他的是追求“没人欺负,能吃饱穿暖”的生活。
显然,民心背后,是一种朴素的认识:跟着你,有希望……
在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曾多次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党的西藏工作。
(责编: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