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受经济活动影响严重

05.06.2015  16:32

四川阿坝若尔盖大草原湿地。

张铨生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4日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相对以往增加了“大型重要国际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新内容。我国的湿地保护形势如何?受生态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有何变化?非洲、东盟的森林、农田情况又怎样?

4日,科技部正式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4年度报告》)。这是我国政府第三次发布全球生态环境的“中国之声”。

相对以往,今年增加了“大型重要国际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新内容,其中对全球湿地和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在国际上均属首次。

遥感监测更准确客观,获国际认可

与传统的监测技术相比,利用遥感卫星技术进行监测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等明显优势,特别是最大限度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了独立、透明、客观,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告诉记者,我国的全球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近年来得到显著提升,“我们以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充分彰显了我国遥感科技界对服务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独特贡献。

据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研究员介绍,三年来,我国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与报告同步发布的相关数据集产品总下载量超过60万条。

在2012和2013年度报告工作的基础上,国家遥感中心牵头组织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4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湖北沉湖、江苏盐城等5处国际重要湿地受经济活动影响较大

作为新增加的内容,“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专题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年度报告。“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对大型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监测分析,体现了中国在保护国际重要湿地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湿地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研究员说。

据悉,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报告对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中国20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状况及变化进行了客观评价:2001—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但欧洲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南美洲阿根廷奇基塔湖泊、亚洲伊朗乌尔米耶湖、非洲乍得境内乍得湖等部分湿地的干扰和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中国湿地的生态状况如何?《2014年度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受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更高的压力和威胁。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6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均为自然保护区。《报告》对其中20处国际重要湿地的面积变化、景观整体性和受干扰/退化程度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自2001年至2013年,多数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黑龙江南瓮河保护区内的湿地减少0.8万公顷左右,约占保护区面积的3.5%;内蒙古达赉湖湿地总面积总体减少超过2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约3.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保护区内水田种植、水产养殖、堤坝建设等经济活动行为,湖北沉湖、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黑龙江珍宝岛和东方红等5处国际重要湿地受到的干扰或退化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功能;人工湿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以牺牲生态价值为代价的。”施建成举例说,天然湿地通常是鸟类的迁移栖息地,变成水田后由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鸟类就无法在此栖息了,“与经济效益相比,生态效益是隐性和长期的,一旦丧失就很难恢复,其负面影响和损失难以估算。因此,在对湿地进行开发之前,一定要对其长期影响进行综合评估,不能只盯着短期经济利益”。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教授认为,“我国发展到今天,已到了保护湿地、恢复湿地的时候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特别是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娱乐需求的增加,保护好湿地同样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杭州的西溪湿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4—2015年度全球冬小麦长势良好,中国冬小麦有望增产

据郭华东介绍,继上一年度关注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今年监测了2014年度全球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种植状况。

2014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达到27.64亿吨,同比增产1.2%,其中玉米、水稻产量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产量好于上年;2014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4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良好,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生产形势乐观,玉米、水稻和小麦进口来源国产量小幅下降。

同时,2014—2015年度全球冬小麦长势良好,仅乌克兰以及与之相邻的俄罗斯部分地区作物长势偏差;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作物长势好于去年和近5年平均水平,同时种植面积小幅增加,若冬小麦收获前农业气象条件正常,冬小麦有望增产。

我国首次对非洲开展遥感监测,并在国际上首次遥感监测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据宫鹏介绍,《2014年度报告》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迄今为止最新的非洲土地覆盖数据库。

监测结果显示,非洲土地覆盖中面积占比最大的是裸地、灌丛、草地和森林等四种土地覆盖类型。2000—2014年期间,埃及尼罗河流域农田面积净增加11.19%,维多利亚湖周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以城市为主的人造地表覆盖面积增加了143.97%,草原植被在萨赫勒地带大多数地区呈增长趋势。

非洲是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非常重要。”宫鹏说,希望中国的监测成果能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的遥感监测显示,该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盟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差异大。该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生物量最高的为中国,占区域总量41%。整个区域森林年固碳能力近20亿吨,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对森林固碳能力有显著影响;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高,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