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助力经济“弯道续航”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国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表示,希望南北车合并后组成的“联合舰队”,不仅可以抱团出海,更要有序竞争,带动大量的配套企业进来,同时带动大量就业。专家指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的重要依靠。尽管表面上看,我国制造业目前似乎仍未摆脱低迷,但这种阵痛的背后却恰恰是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即将爆发更强活力的序曲。
传统制造业主动突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石化、水泥等制造业的“大块头”们显然并不甘心一直戴着“过剩产能”的旧帽子,求新、求变、谋转型、促升级成为了近年来整个传统制造业的主旋律。
以钢铁行业为例,工信部资料显示,2010-2014年的4年间,中国已累计淘汰炼铁产能1.2亿吨,淘汰炼钢产能9000万吨,而烧结、焦化等工序的能耗也持续降低。同时,一大批高端钢材产品不断涌现。去年,宝钢推出了可以使机械服役寿命延长两倍以上的新型耐磨钢;鞍钢生产的核电用钢在世界首座第三代核电项目CAP1400实现了应用;太钢生产的精密带钢产品则填补了国内高端不锈钢领域的空白。
产品质量高,销路自然好。统计表明,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长高达50.5%,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显然“功不可没”。而其他传统行业也不甘示弱,去年水泥制品、玻璃纤维、卫生陶瓷等行业利润均实现了12%以上的同比增速。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对本报记者表示,新常态下整个经济都进入了结构调整,很多企业都在主动适应市场以拓展生存空间,这是一个十分自然且积极的现象。“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态势非常明显,这一趋势的持续将有助于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丛屹说。
高端装备业加速领跑
如果说升级后的传统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护卫舰”,那么持续领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挖掘经济潜力的“尖刀班”。如今,随着“尖刀班”成员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想象空间也变得十分广阔。
仅就中国北车而言,全世界首条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寒动车组就是它的“杰作”之一。据介绍,高寒高速列车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涵盖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力电子、材料、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牵引传动等多学科和专业,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制造产业创新能力、综合国力以及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之所以说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潜力,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家自身的市场本来就很庞大,例如中西部地区一体化就意味着巨大的高铁建设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里有着非常强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这不仅能让我们分享到国际市场的蛋糕,也能借助高端装备出口的配套需求来拉动一部分传统产能的消化。”丛屹分析。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世界对中国高端装备需求的扩大,相关行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也必将得到充分利用。
三个转变提升竞争力
中国制造能为经济带来多大的潜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早在2012年就已预言“中国品牌成为世界用户的首选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看来,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指引下,未来中国制造将实现3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二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三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专家认为,不断升级的中国制造将助力中国经济“弯道续航”甚至“弯道超车”。“我们能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很多层面找到中国经济的潜力,但这几个方面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丛屹说,例如“一带一路”,最终将通过建立几个大的自由贸易区来实现共赢,这将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提供广阔市场;而鼓励创业创新则将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让一批创新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胜出,从而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丛屹预计,当政府逐步拿开“错放的手”,企业断臂求生的危机意识就会被激发,新常态下改革红利构筑的巨大经济潜力也将得以变现。
原标题:中国制造助力经济“弯道续航”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