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实现”三增” 国家公园计划2020年建成
“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11年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实现‘三增’:增水、增草、增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据其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计划2020年全面建成。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上世纪末受过度放牧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这一地区发生生态退化。2005年,国家于此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启动应急式生态恢复治理。
“国家投资235亿元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李晓南介绍说。在他看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主要有三方面成效:
一是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十年来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
二是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
三是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目前三江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5元,10年间年均增长12.4%。
他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使三江源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更加巩固,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正式组建成立并挂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正逐步推进。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定位是通过体制试点把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他着重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的生态管护新模式。制定组织化管理、网格化巡查的生态管护制度,形成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三级组织,以村为基本单元,就近划分覆盖辖区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均落实责任人和管护队,负责对各自辖区内湿地、水源、林地、草地和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构建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整合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员制度,制定出台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的相关政策,建立了管护岗位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并将公益岗位落实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从园区范围内贫困户入手,新设置综合生态管护岗位7421个,加上已有的草地、林地、湿地管护岗位,总数达到9975个。目前,已完成园区4个村的试点工作,将于9月1日全面推行。
(责编: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