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WATER”,守护“第三极”赐予的珍贵财富

27.03.2015  16:02


西藏巴松措生态旅游区山美水美。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西藏网 讯  Water,中文“”之意,是沐浴群生,通达万物的代表,是人类之源、民族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这样的说法不为过。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这是提醒公众重视水资源问题的一个特殊日子。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千名大学生在西藏大学举行了“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美丽西藏”的签名活动,呼吁人们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好三江源。

  水无处不在,却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一起认识“WATER”,一起守护最柔软的存在。

   “W”—Wealth (财富)

  水利部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年平均缺水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

  遥远的青藏高原,是奇寒缺氧之地,又是物种丰富之地,是中国多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藏族人拥有独具特色的生态伦理,秉持着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理念,以敬畏之心默默书写着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态传奇。他们不仅千方百计地保护这些山水生灵,还以转山转湖的方式,强化保护意识,守护这份“地球第三极”赐予人类的珍贵财富。

   “A”—accomplishment(成就)

  以青海湖为例,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青海湖曾因气候变暖、盲目开发等因素影响,自1908年以后的近百年中,以水面年均缩减7.3平方公里、水位年均下降12.1厘米的速度加剧退化。为此,青海启动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

  目前,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分江河、湖泊、湿地、冰川、雪山都得到较好保护,水质优良,大部分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依然坐拥世界上环境质量最佳的宝座。

  “T”—Tenderness(柔软)

  老子对水的品格极为推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他教导弟子,做人要学习水的品格。水是世界上最刚柔并济的存在,水的博大、厚重、清澈、灵动、百折不挠,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E”—Essentiality(不可或缺)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但我们都不曾了解它的重要性。或许恰恰因为水对人类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总是在不经意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污染。

  R—rareness(稀缺)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水,世界将会怎样?

  青藏高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江河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全球变暖成为影响“中华水塔”命脉的关键,冰川消融、河流干枯,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青海、西藏同踞世界屋脊,同处生态环境脆弱阶段,更同为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战略性生态屏障。生长于青藏高原的每个物种,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一旦被破坏,便不容易再生。因此,保护水资源,即是保护每个人的生命;保护水资源,即是守护住这孕育中华文明的江河源头。

(责编: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