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有人“捣乱” 他要求对华“亮出警示牌”

13.06.2016  12:28

  刚刚蝉联“2016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首的默克尔再次启程访华。虽然此行德国总理的主要议题是经济,但敦促默克尔向中国提出“人权”问题的声音仍然存在。曾因涉藏话题不当言论被中国拒绝颁发签证的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主席布朗德要求默克尔“不要躲闪,在人权问题上明确表达立场”,“德国政府就必须亮出警示牌”。

  今年5月,本准备和联邦议院代表团一起访问中国的夏埃尔·布朗德被中国拒绝给予签证。据德国广播电台称,布朗德被拒签的主要原因是,他拒绝删除其个人网页上有关西藏的不当文章。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对此表示,“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发表意见的其实不止他(布朗德)一个,但是很多人都来了。他之所以不能来,根本原因是他公然违背了德国政府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顽固地坚持其为所谓‘藏独’势力张目的错误行为和错误立场。我可以肯定地说,中方当然不欢迎这样的人到中国来。”   

  无独有偶,2015年7月,德国城市法兰克福也曾因公开接待达赖喇嘛,被取消了该地地方行政代表团期待已久的对广州的访问邀请。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本人也有“失策”的时候,2007年由于她以“私人名义”会见达赖,随后德国财长访问北京计划被取消。 

  德国一度是达赖集团十分活跃的地区,达赖本人更是曾造访德国数十次之多,德国《财政时代报》以“达赖喇嘛的权贵朋友”为题发表了达赖会晤德国政要的系列历史照片,把总理默克尔、黑森州州长科赫、汉堡州州长勃伊斯特、北威州州长吕迪格斯等一系列基民盟政要列为达赖的“德国朋友”。   

  与美国略有不同,德国对涉藏议题的关注,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掺杂了部分群体心因。长期关注德国涉藏话题的学者赵光锐表示,90年代的时候,许多德国人对达赖喇嘛和“西藏独立”的支持有着相当广泛性,这是德国人文化心理、媒体误导和政党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交错的结果。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传闻和纳粹的西藏人种族研究,一些德国人认为西藏人是与日耳曼人有着某种联系的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亲近感。而达赖喇嘛早期通过德国公共媒介对个人形象的塑造更是颇有成效。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他(达赖)使德国人“放弃了批评性思考”,被其语境中塑造的“香格里拉”完全蒙蔽了。   

  20世纪以来,“西藏问题”又成为德国政党政治中用来“自我标榜”的选题。虽然“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是德国政府的一向主张,代表“政治正确性”,但对部分政治人物来说,支持达赖则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个人政治正确性”。夏埃尔·布朗德正是这样一个政治角色。   

  但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进几年来,达赖在德国已走下神坛,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有识之士认识到其虚伪的一面,达赖塑造的“神秘,慈悲,宽容”等形象开始被解构。   

  2006年,德国《明镜》周刊发表了《达赖喇嘛欺骗了他的祖国》一文;2012年,多家德国媒体又对达赖集团与美国中情局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披露了很多德国公众并不知晓的历史细节;德国《星星》新闻周刊更直接批评达赖喇嘛在统治“流亡藏人”方面犹如一个来自中世纪的独裁者。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德之间日益密切的合作与相互了解。德国总理默克尔此次已是第九次访华,加上她即将于9月来华出席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已是西方领导人访华次数最多的。  中德城市间、企业间的合作也在预示着两国愈加不可分的密切关系。比如,四川省与德国北威州之间的交流已经不限于企业投资,还伴随着文化互通,甚至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四川就提出了“在成都体验欧洲风情”的口号。   

  据悉,此次默克尔来访,带了6名有分量的内阁官员和20多名企业高管,话题将集中在经贸、钢铁产能等。临行前,她对德国华人留学生媒体表示:中国的改革很有勇气,德愿参与其中。这种氛围下,“亮出警示牌”的建议,似乎并不合时宜。

(责编: 翟新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