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人家] 托起藏区孩子的明天

30.01.2017  23:11

  路,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在高原守护教育的人生,是无悔的。  ——王书田 

  △醉美高原(吴和政摄)

  新龙县,地处康巴腹地,极为偏僻,是甘孜的“肚脐眼”。距离康定很远,从康定出发,要翻越4座高耸的大雪山,然后沿着湍急的雅砻江江边蜿蜒而上,路途十分艰险。

  在这么艰苦的地方,王书田坚守了34年。

  王书田从小在内地长大。1982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从康定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新龙县中学工作。怀着激情和梦想,他踏上了高原教育之路。然而,当时新龙的状况是他意想不到的。从康定出发到新龙有500多公里,交通状况非常之差,一路上整整用了3天。现在还让王书田记忆犹新的是,当客车到达新龙县境内的仁达沟时,遇到山体大面积塌方。幸好司机经验丰富,躲避及时,才使得一车人有惊无险,不过他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

  △王书田为藏区孩子授课

  学校的条件也非常之差,寝室破敝且紧缺,老师们三三两两挤住在一起。最糟糕的是无水、无电、无厕所。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一到星期天,整个校园都回荡着劈柴火的声音。教室里取暖只能用烧木材的方式,一遇到学生调皮捣乱,故意把火弄熄,整个教室就会乌烟瘴气,全班师生都“眼泪汪汪”,根本无法正常上课。

  “条件艰苦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长期在高原生活,心脏和肺受不了,会出问题。说真心话,面对当时艰苦的条件,也曾打过退堂鼓,也有那么几次想一走了之。”“终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留在这里,很大程度上是面对那些求学的孩子,不愿让他们失望。总是想再熬一熬,等他们毕业了再走。这一等就等了30多年。”王书田说这番话时看似轻松,其间蕴含的情感却是沉甸甸的。

  上世纪80年代新龙学校教师奇缺,很多老师都调走了,学科极不配套。中师毕业生就成了学校的“人才、宝贝、万金油”,缺什么就上什么,因为教学需要王书田负责学校的历史学科。那时学生不多,初中、高中一共200多人,初中6个班,高中4个班,来读书的孩子都是真心想学习的人。王书田感到肩上的责任是无比的沉重。可是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要教高中历史,难度可想而知。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边学边教,还拜了三位老师。经过自己的不断提升,慢慢地就独挡一面,完全能胜任高中历史教学了。

  △在藏区孩子眼中,王书田既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

  几年下来,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新龙中学每年都能考上好几个大学生,考上中专的人更多,很多学生因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变成“金凤凰”从高原上飞了出去,有的成了民族地区基层干部,有的成了教育、卫生、农牧等各项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80年代的新龙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个单位都需要大量人才。那些没有考上的学生,也几乎都被招工、招干录取了,这些学生也为新龙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新龙县中学已经成为广大农牧民子女向往和追求的雪山下的教育摇篮,吸引着他们前来求学深造,学校的规模已达到1000余学生。看着学生们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的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看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王书田和坚守的同事们心里满满的都是自豪。

  记得有天下午,有几个身着制服的干部到学校检查工作,其中领队一看见王书田,赶忙走过来,恭恭敬敬鞠了一个躬。检查结束后又紧紧拉住王书田的手问长问短,说话时神情十分虔诚,告别时又深鞠一躬。后来,王书田向我道了原委。这个人叫达瓦,家住离县城几十里外的牧村,1994年就读新龙中学。由于家里贫穷,加之父母觉得读书还不如帮家里做活,几次叫他退学回家。王书田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还亲自到达瓦家和他父母沟通交流。在王书田的不懈努力和悉心帮助下,达瓦终于读到初中毕业,并考上了甘孜州卫校,现在已是新龙县卫生执法大队大队长。像这样的事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王书田的教书生涯中,他已经记不起帮助关心过多少学生了。每每看到曾经帮助过的学生成才了,心里都会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成就了孩子,托起藏区孩子的明天,王书田也收获了人生。在三十多年的坚守中,王书田老师多次被评为州、县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还当选为新龙县十二届人大代表,2015年还入选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库——法治教育专家库人员”名单。即将退休的他,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坚守,深情地说:“如果让我重新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留在高原,因为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文/林学礼 专供中国西藏网)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