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夫妇援藏:连接北京和拉萨的“金色飘带”

17.09.2014  21:49

    中新社拉萨9月16日电 题:连接北京和拉萨的“金色飘带

    “一条金色的飘带,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这句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歌词,如今有了新内涵。二十年间,先后有6000多名干部援藏,牵起一条条沟通西藏与内地的“金色飘带”。

    在这些援藏干部中,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博士、北大校友,此外还都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且两届援藏。

    援藏的“稚气”和“傻气

    马新明出生在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山寨,曾因贫困一度辍学。为求学,马新明得到乡邻帮衬,以及首批“希望工程”的资助,并通过勤工俭学,先后完成了在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的学业,取得博士学位。

    “别人不想干的事,我去干”。马新明说,援藏要有点儿“稚气”——理想主义;还要有点儿“傻气”——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

    同为校运会长跑冠军,马新明是在田径场上认识孙伶伶的。谈起二人的结合以及携手援藏,马新明笑着说,“她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傻’”。

    “你去当乞丐,我都跟着你”,孙伶伶曾对马新明这样说。为支持丈夫援藏,她放弃中国社科院的优越工作生活环境,暂别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主动申请到西藏社科院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和藏学研究。

    马新明要申请延长一届援藏时,孙伶伶一个短短的电话就马上同意,尽管原单位已经为其返京安排好职位和工作。

    除了“稚气”和“傻气”,马新明认为,援藏还需要一份面对高原缺氧、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勇气。

    不折不扣两个“拼命三郎

    84岁的多吉次旦老人谈起拉萨近几年的变化,对便捷的公交车赞不绝口。这是马新明和同仁们援藏第一年便开始推动的一项改革,使拉萨市民告别小中巴,得以享受现代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这只是一个缩影。援藏四年多,马新明先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市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副书记等职,分管过30多项工作,建成万余座安居住房,大型实景剧成功上演,谋划产业援藏,筹备电视节目上星……

    马新明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即使晚上不是学习就在开会,他成了同仁和下属眼中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

    孙伶伶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援藏,和丈夫一样拼。四年间,她完成14项课题研究,发表成果近100万字,在国家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10余篇。

    繁重的工作让马新明患上了痛风,最严重时疼痛让他难以站立,只能拄着拐杖工作。拉萨市工作人员闫伟说,“有一次由于忍着疼痛用力过大,拐杖竟然被压断了”。

    西藏社科院主管人事工作的结昂说,孙伶伶甫到西藏即顶着高原缺氧投入工作,最后患上结肠炎,为不影响工作,在返京休假时才治疗,尽管一再让其安心养病,但是刚治愈就马上带着一年的药返藏。

    很多人注意到,孙伶伶虽然刚过不惑之年,由于高原环境影响,脱发厉害,原本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稀疏得可见头顶。

    初心不改雪域携手“筑梦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这句话是马新明夫妻的座右铭。17年来前,二人共同创立了“未名奖学基金”,先后资助了5000多名边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

    到西藏后,他俩通过未名基金平台,为拉萨多所学校捐赠2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的电脑和图书,为农家书屋募捐到价值360余万元的图书,还发起为西藏孩子捐赠冬衣的“温暖行动”,与北京各界爱心人士为10余所学校捐衣3000多套。

    马新明、孙伶伶举家援藏四年间,还结交了很多西藏“亲戚”。其中,堆龙德庆县桑木村卓嘎早年丧夫,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听说卓嘎家的厨房该维修了,夫妻二人专程去探望,并自掏腰包,送去慰问金。

    拉萨嘎东寺僧人顿珠说,马新明一次进寺调研,发现该寺没有停车场,朝佛信众和游客停车极为不便,当即安排所在地政府尽快筹建,随后还数次来该寺查看文物保护和寺庙管理创新工作。

    “把北京和拉萨连起来”,西藏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车明怀说,这需要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做,而马新明、孙伶伶怀着对这片高天厚土深沉的感情,把北京和拉萨的交流交往融入到了工作生活中,“他们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中新社记者 白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