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什么才是旅游业背后的推手?

24.07.2014  00:28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201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余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2013年迪庆州第三产业占到该州地区生产总值的50.5%。

  迪庆州旅游业的发展肇始于1996年开始打造的“香格里拉”旅游概念。通过将詹姆斯·希尔顿在1933年所著的《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理想王国在迪庆中甸“落地”,迪庆的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1995年迪庆州一年的游客才1万人次左右,1997年就快速增加到50万人次。

  除了迪庆州以迪庆藏语方言为英文外来语译音““Shangh-la”(香格里拉)”的佐证,就是迪庆的自然环境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高度吻合。那么,仅有这两点,是否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香格里拉”在迪庆呢?是什么原因让迪庆州敢于认为自己才是蜚声世界的“世外桃源”的呢?

  读过《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的人都能够发现,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不仅在描写藏族和汉族,在描写香格里拉和蓝月谷最形象最精彩的片断时,他同样用含蓄、生动的笔调写出了纳西族。有评论认为,詹姆斯·希尔顿面对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战争阴云的乍起的局势,用文字为人们描述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理想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己的内心之间都维持着美好的关系,整个国度被笼罩在一片宁静与神秘之中。“适度”是这里的原则,“和谐”是这里的主题。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当人类文明因无法避免的战争而面临灭亡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将从废墟中崛起——这个全新的世界就藏在蓝月亮山谷里,又一次文艺复兴将奇迹般的在这里萌芽”。

  迪庆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人们相信这里就是那个理想国的最大支撑。迪庆地区历史上的便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南北交往、东西发展的走廊和通道,生活在这个地区各族人民,受到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和谐并存的迪庆文化。以当地节庆文化为例,每年六月底举办的迪庆火把节,是当地彝族、白族、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一起举火狂欢的日子;在纪念佛祖诞辰的转山节上,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等民众同样也积极参与这个藏民族的节日。

  以藏传佛教为主的香格里拉,实际上是东巴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其多元性与包容性可以让到过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藏、汉、纳西、彝、白等各种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表现形式,如:饮食习惯、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上各有不同,但却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稳定局面、良好的社会秩序,迪庆各民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关系。

  从1997年开始,迪庆州打造的香格里拉旅游品牌,成为了民族间相互合作共赢的示范思路,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立走出自己创业之路的典范。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香格里拉,或是漫步于独克宗古城、或是置身于梅里雪山,无不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平静。这种民族间和谐共生、与世无争的大美,也成为了香格里拉旅游业背后的推手,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现代人,寻找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责编:赵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