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并思考着:清华大学生的藏区行

09.09.2014  18:23

  虽然时值中秋天气转凉,但一想起数千公里之外的壤塘县,清华大学藏文化与藏传佛教艺术考察队十多名成员的心里还是暖意融融。

  壤塘,一座仅有3.35万人口的中国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祖庭藏哇寺的所在地,在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以觉囊派唐卡和觉囊派梵音古乐最受瞩目。

  今年暑假,来自清华大学建设管理、摄影、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十多名学生和老师从北京出发,利用半个月的时间,驱车3000多公里,在这里考察了觉囊艺术、学僧生活,并在调研之余在当地的唐卡学校进行了公益捐赠和支教交流。

  藏区,在他们的心里,也因此从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披星戴月的学僧

  考察队队长、建设管理系的杨玉铭同学说:“这里的年轻人对学习的热爱和珍惜,足以让我们这些内地高校的学生们好好反省一番。

  为了拍摄一部觉囊文化纪录片,队员们跟拍了藏哇寺佛学院学僧一天的生活。凌晨不到4点钟,天还蒙蒙亮,佛学院的学僧们就已经起床背书,有的在走廊里席地而坐,有的在院外的僻静处独自背诵。

  担任摄影师的刘常贺同学说,一些僧人甚至会3点钟起来禅修和晨读,就借着灯光诵经,有些用功的僧人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藏地,一座寺庙就类似一所大学,除举行宗教活动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文字、医药等教育。在藏哇寺佛学院,学僧在晨起背诵结束之后就要开始一天紧张的课程。每日上午和晚上都会举行一场激烈的辩经,学僧们齐聚佛学院广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辩论。

  “用辩论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在互相辩论中加深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在辩经现场我们还是被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震撼了,”杨玉铭说。

  对另一位来自建设管理系的同学何帆来说,无论是佛学院还是唐卡学校,最大的震撼就是僧众对自己传统民族信仰的坚守,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

    孩子们的提问

  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也给当地唐卡学校的孩子进行了支教,然而,令队员们惊讶的是,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和物质需求没有太大的关系,涉及到了科学和哲学的范畴。

  有孩子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也有孩子问该如何预防肺结核,而最令人惊讶的问题来自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问支教老师:“什么是微尘?

  现场对答的赵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微观世界的层面和尖端的物理学研究,一些研究甚至目前还没有定论。

  “虽然这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受到外在条件的困扰,能够思考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这让我很欣喜,同时也略有担心。我所担心或很有可能成为事实的是,这些孩子被现实埋没了,也许这些问题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匆匆而过”,赵老师说。

  支教期间,考察队为当地唐卡学校的学生带来了由清华大学百年树人文化促进基金提供的500本书籍,包括《中华古诗词精选》、《论语》、《老庄之道》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在每本书的内页写上自己的名字。

  令刘常贺最为感动的一幕是孩子们送别音乐老师。

  “当我得知一名音乐老师要离开学校时,就迅速拿着相机出去拍照,只见孩子们早已经守候在老师的住所外,每个学生手托一条哈达,当老师走出住所时,他们含着泪,一个接一个献上哈达,有的孩子还难过地跑到远处抽泣。当时的我的眼圈也湿润了”,他说。

    蜀道难VS藏文化魅力

  从成都驱车到壤塘,让考察队员最难忘的就是蜀道难。

  “什么叫蜀道难?就是只此一次绝对终生难忘。路程的后半段路都是贴山而建,川西的山多是疏松的碎石,一路所遇塌方抢修不断,心一直悬在嗓子眼,”队长杨玉铭说。

  返程的时候,考察队三辆越野车两辆爆了胎,其中一辆还连爆两次。许多队员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其中一个司机由于停车休息时没在意,下车吸了几口烟,当场昏迷倒地,幸亏带了氧气瓶才救醒过来。

  在此次考察中负责组织与当地学生联谊的陈娜同学回忆说:“从马尔康到壤塘县城只有200多公里,但我们足足开了一天。一路上,我们的右方是塌方后的各种惨状,一些石头连着树根瘫落下来,而左方是湍急的激流,把落下的巨石都打磨地圆愣愣的。这次考察之旅的艰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虽然困难重重,队员们都深感不虚此行。对藏文化和艺术的深入了解就是对他们勇气和无畏的犒劳。

  何帆说,令他最震撼的就是觉囊唐卡中那些千勾万描的佛陀形象与洁净淳厚的矿物颜料,那些吹鸣奏响的梵乐艺僧,那些矗立于村落之间、宏伟而精致的佛塔,那些漫山遍野随风飒飒拂动的经旗。

  他说:“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佛教信仰已经渗入到藏区的山水草木与僧众的言谈举止,对自然,对佛祖的追寻与善念已经是这里最基本的信仰。

  “这次考察使我对藏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在我心中不再是那些表象化、符号化的神秘文化元素的堆砌,而变成一种亲身体验和感知过的文化记忆”,他说。

  原标题:震撼并思考着:清华大学生的藏区行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