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道孚,与美丽同行——甘孜行纪之十六

19.08.2017  09:55

  7月下旬,我们去道孚,正赶上第三届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安巴”,五月的意思。藏历五月,康巴高原上绿草铺地,鲜花如海。在这个美丽的时节,道孚地方的人们,集中在田地边、草坝上,纵情地唱歌跳舞,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五谷丰登。

 
安巴节开幕式演出

  由于诸多原因,县里已经有11年没有统一组织这样的大型节庆活动了,因此这一届安巴节格外地隆重热烈,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十分高涨。据说,那天8:30才举行开幕式,早上5点就有群众向举办活动的道孚中学体育场聚集了。在开幕式的现场,当地的农牧民群众演绎了一场盛大的原生态歌舞,包括道孚独特的舞蹈“嘛呢锅庄”、歌曲“打墙歌”、小学生表演的“格萨尔弹唱”等等,引来人们不断的欢呼,台上台下交流互动,场面十分壮观。这一天,道孚县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人都集中在鲜水河畔的道孚新区,释放激情,尽情欢乐。鲜水河,是雅砻江的最大支流,自北向南贯穿道孚全境。这里河谷平坦,水量充足,气候温和,适宜耕作。根据考古资料,道孚是康巴高原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农耕,《隋书•附国传》中有“土宜小麦、青稞”的记载。在道孚县城郊的格西乡龙普沟,还保存有一条明朝中期(大约公元1500年左右)修建的水渠,经过多次整治和改扩建,至今仍在使用,这也佐证了道孚农耕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发达。

 
黑青稞熟了

  甘孜州为了配合脱贫攻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从今年起要打造3条“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其中北路的产业带就包括了道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从塔公草原北行,省道S303的沿线正是道孚百里油菜产业带,金黄色的油菜花正在怒放,似乎是铺就了一条金色长廊,十分震撼。成都平原的油菜花,在春节过后的2、3月间就盛开了,这里的油菜花在7、8月才绽放,倒是反季节旅游的好时光。来自内地的自驾游客为高原美景所吸引,去道孚的路上车流滚滚,人们不停驻车,留下美丽的倩影。


道孚民居

  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黄花的映衬下,一座座散落在优美田园中的道孚民居更加鲜艳夺目。这种民居被称为“崩柯式”也就是“井干式”建筑,一般为二至三层,面积大都在三、四百平米左右。我们在路边看到有正在建造的房屋,先用粗大的原木搭起框架,然后再用木材、石材、泥土堆砌填充。建好的房屋红白两色分明,木质部分为红色,石质或土质部分为白色。室内装饰雕梁画栋,藏式家具精雕细刻,色彩艳丽。这种房屋抗震性能强,在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和1981年道孚6.9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

  我每每走到一个地方,总是喜欢欣赏当地的民居,这是文化的传承与载体。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安徽的宏村、云南的版纳等等,各地的民居式样繁多、各有特点,但只有道孚民居的视觉冲击力才最为强烈,无怪乎道孚被誉为“中国藏民居艺术之都”。但现在的问题是,道孚民居木材用量太大,要砍伐大量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木,这在实施天然林保护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不能允许的。因此,已经建成的道孚“大木屋”越来越显珍贵,新建民居就要量力而行、有所节制了,既不能建筑面积太大,也不能砍伐过多的树木,或许寻找一些替代材料势在必行。


八美墨石公园

  道孚人爱美,而且表现的非常直接也充满自信。在被称为“康巴阿勒泰”的玉科草原,有一个乡叫“七美”;在川藏大道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古镇,更是叫作“八美”。如今的八美镇,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今年刚刚开园的4A级景区“中国墨石公园”。石林的形状类似华南的喀斯特地貌,但颜色却是灰墨色的,据说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同样的地质奇观。八美石林处在鲜水河断裂带,岩石受到挤压、剪切,发生破碎、糜化,形成构造糜棱岩。由于岩石中含有钙盐,受空气湿度影响,干燥季节呈浅灰色,湿润季节呈苍黑色。我们到石林游览时,油菜花黄了,青稞也快熟了,石林的色彩与周边景观形成强烈的对比,越显出它的独特之处。听四川省政协的一位副主席说,八美墨石或许还有美容或者其它效果,正在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些研究,开发研制一些延伸产品。


协德乡远眺

  今年道孚遍地油菜花开,但最壮美的还是协德乡。这是一个离八美只有5公里的小盆地,有一万亩的油菜种植面积。在这个莲花宝地的中央就坐落着惠远寺。受戈教•云登嘉措活佛之邀,我们在协德举办油菜花节和赛马会期间,穿过花海,穿过帐房,穿过人流,穿过马队,到惠远寺参访。

 
赛马

  在活佛的府邸,午饭很简单,一盆牛肉,一盘包子,一钵糌粑。戈教活佛亲手给我们揉好糌粑,我们边吃边聊。戈教活佛是民主改革后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经政府批准坐床的第一位活佛。他本人就是协德地方人,毕业于四川省藏文学校,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非常熟悉。饭后,活佛带我们参观了寺庙,还自己驾车带我们到附近的泰宁古城、十一世达赖出生地和茶马古道寻幽探古,做了一回我们的义务导游。


炒青稞

  回望历史,我梳理出来一条协德地方的脉络。协德,旧称“噶达”,公元十世纪,后蜀政权就在此设置宁远军民安抚司,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都在此地建政。这里先后叫宁远、泰宁、乾宁,直至1978年撤销乾宁县,划归道孚县。据说因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袭扰到康巴地区,陕甘总督年羹尧下令在噶达地方留重兵驻守,并于雍正元年即1724年“筑土城“,这就是泰宁古城。泰宁城刚刚建好,新疆准噶尔部又侵扰西藏,雍正帝于是决定将出生于理塘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移置泰宁,在泰宁城西北角划出500亩土地,拨国库白银40万两建造了惠远寺,供格桑嘉措居住。七世达赖在此居住七年之久,后来十一世达赖也有机缘降生在离惠远寺只有3公里的漫却村,今称下村。十分巧合的是,戈教活佛也是这个村子的人。一切似乎是浑然天成,但历史的内在逻辑却在隐秘地显现。


泰宁古城墙遗址

  如今,泰宁古城只剩下一段厚重的土城墙,茶马古道改造成了通村的硬化路,字迹斑驳的雍正御制石碑静静伫立在惠远寺院内。蓝天白云下,除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道孚还有一种深沉、悠远的历史之美。(中国西藏网 文/尼玛嘉措)


雍正敕建惠远寺碑


果亲王题“天眷西顾”

(责编: 苏文彦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