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送子女上学成为西藏农牧区新时尚

06.08.2014  17:02

 
察雅县小学孩子们课堂认真听讲 摄影:王昕秀

  1950年昌都解放,当年进藏的十八军创办了昌都小学,这是西藏第一所小学,1956年更名为“昌都实验小学”。由此,昌都成为西藏现代意义上教育开始的地方。

  据文献记载,昌都小学当年开班伊始,对入学学生基本无限制,明确提出“不受民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的限制”。学生们在学校可以学习到藏文、算术、常识等课程。

  可以说,这是对旧西藏教育特权最彻底的否定,它使旧西藏仅有僧侣和贵族子弟才拥有的学习机会,演变成为全民共享的权利,以宗教教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寺院教育,这一旧西藏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最终被打破。

  如果说,昌都小学对西藏现代教育来说最具象征意义,那么,距其近百公里的察雅县小学,则是西藏千余所小学中很普通的一个。

  2010年,记者在察雅县小学采访时,就亲历了一个有关西藏教育“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优惠政策的故事。

  在通往察雅县小学的路上,经过主卡大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用藏汉双语写成的标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类似“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样的宣传标语,在昌都甚为常见。

  那是7月的一天,记者好奇,为何在放暑假的时候,孩子们还在上课?老师解释说,因为5月份放了“虫草假”,现在在补课。

  “虫草假”,是西藏虫草产区一个特殊的学校假期。每年5、6月,虫草进入采挖期。作为当地家庭每年最大的一项收入来源,由于利润巨大,加上通常都说小孩挖虫草更厉害,因此学生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也要随全家上山挖虫草。作为学校,就顺应需求放假,然后再在暑假来临的时候,将课程补上。

  这不禁让记者联想到了自己家乡湖南某地的类似做法。当地是一个漫山遍野种植茶树、盛产茶籽的地区。茶籽最大的用处,就是榨取茶油,茶籽壳晒干之后也是很好的燃料。上小学时,每到10月茶籽丰收季,学校就要给学生放假至少10天,好让家长带着孩子上山摘茶籽,毕竟这是孩子们在一年中能为家庭收入做出最大贡献的时候。

  由于补课,7月的察雅县小学,没有想象中的安静。在学校传达室外墙橱窗展示区,醒目张贴着关于“三包”政策的公示,6张纸分两行排列,重要句段还细心地用黑笔标识出来。

  学校副校长介绍说,所有农牧区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基础上,还都享受“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优惠政策。有的家长甚至表示,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比家里还要好,因此也很乐意并积极地送子女上学。当时学校一共有学生1060人,每个班级几乎都是满编制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