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藏族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

30.11.2014  12:14

  《阿久地》(听阿哥说)、《阿觉索朗多布吉》(索朗多吉哥哥)、《达瓦雄努》(年轻的月亮)、《甲令色》(甲珠林的小少爷)、《仲堆宁久》等10余首传自上世纪前半叶的堆谐歌曲,至今仍被藏民族视为珍宝,争相传唱,流传至今。

  但今天很多传唱这一首首民歌的人未必知道,这些堆谐民歌均出自一位藏族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朗杰,又名“朗杰咕咚”(盲人朗杰),1894年出生在西藏塔布地区朗宗一个贫穷的樵夫家中。

  幼时,因父母上山砍柴,还在襁褓中的小朗杰被乌鸦叼去了两只眼珠。虽然他被救了过来,但还没有意识看这个世界的苦命朗杰从此就成了盲人。

  苦难岁月里,小朗杰慢慢长大。弹得一手好六弦琴的父亲,常常苦中作乐弹琴给家人听。虽不能眼观,但小朗杰却出奇聪慧,久而久之,朗杰耳听手摸,也能弹奏一两首塔布民歌。

  靠一身苦力吃饭,对于盲人朗杰来说似乎不大可能。朗杰的父亲和叔叔看出这个孩子对音乐的领悟力,也许他能靠这个自食其力,至少可以活着。于是,在朗杰7岁那年,父亲将自己心爱的六弦琴传给了朗杰,告诉他以此为生,好好活着。

  后来,朗杰的父母先后离世,留下他孤苦度日。那时,在加查一带雅鲁藏布江边的冷达渡口,总有一位盲人少年弹琴卖艺,他就是朗杰。时间久了,朗杰不但能弹本乡本土的音乐,还向南来北往的过渡人学会了西藏其他地方的音乐和歌舞。

  再后来,朗杰遇到一位懂藏族歌舞的贵人,将他带到了拉萨。刚到拉萨的那段时间,朗杰白天在街头弹唱卖艺,晚上露宿街头或者睡在贵族家的屋檐下。当时,拉萨人最喜欢、最热衷的音乐是堆谐和朗玛。

  在拉萨久了,朗杰结识了旧时西藏音乐行会“朗玛吉度”的会员(这是旧时西藏歌舞艺人苦乐与共的团体),他们对朗杰的琴声和歌声赞不绝口,从此他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结束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对音乐超凡的领悟能力,加上双眼失明,朗杰比别人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让他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不但掌握了多支堆谐和朗玛的乐曲,还学会演奏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

  在拉萨,人们常说,“盲人朗杰十个指头上有神灵。”就是对他音乐的最高评价。随着“朗玛吉度”掌门人一一离世,朗杰被推选为新一代掌门人。

  从此,朗杰更是名声大振,被人颂称为“阿觉朗杰”。随着阿觉朗杰声望的日渐提高,跟他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演奏的人越来越多。他在八廓街的饶赛巷,租了两间宽敞的房子,创办了拉萨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音乐学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甚至50年代,拉萨的音乐人,大都受过阿觉朗杰的熏陶和教诲。

  1942年,阿觉朗杰因病去世,只活了短短的48年。但是,他对西藏民族音乐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谱写的脍炙人口的歌,将永远存留在雪山环绕的西藏高原,成为西藏人民的最爱,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艺术瑰宝。

  今天,人们这样评价阿觉朗杰:20世纪前半叶,地处边远、封闭的拉萨古城出了一位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引领音乐潮流,创办音乐学校,培养音乐人才,谱写了许多雪域高原家喻户晓的堆谐民歌。

  原标题:他,引领一个时代的音乐潮流——追忆藏族盲人音乐家阿觉朗杰

  (责编:翟新颖)